系列专题:《新营销》2008年11月刊
向寒松
随着市场上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许多汽车厂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延长新车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但遗憾的是,很多新车型都是“海鲜命”—保鲜期太短,上市不久就被迫降价。我们经常看到,某款新车型在上市之前,公关传播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吊足了媒体和公众的胃口,上市之初,报纸、电视广告铺天盖地,但一个月之后,广告投放大幅减少,媒体上也很少看到有关这款新车型的新闻,而经销商的订单数量开始锐减,甚至出现库存,个别经销商不得不降价抛售。
不出三个月,就出现这种状况,显然不是厂家所期待的结果。究其原因,既有市场的客观因素,也有厂家的主观因素。从市场来看,现在新车型推出的速度太快,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款新车型上市,此前上市的新车型会迅速地被媒体和公众所遗忘。面对这种无法改变的局面,许多汽车厂家除了投放硬广告,却想不出新的招数来应对,但硬广告的费用预算是有限度的,而且重复的广告投放也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令广告效果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新车型“海鲜命”的主要症结在于上市之后传播的声音衰减得太快,导致终端的集客量和有效订单数量锐减。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保持强大的传播攻势,二是积极开展终端集客活动,提高成交率。这两条措施看起来很简单,但许多厂家缺乏基本的方法和措施,实施的效果不佳。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提出一些基本的操作思路,仅供参考。
新车型上市之后需要加大传播声音,但此时媒体和公众的兴趣早已转移到其他新车型,如何才能制造新的热点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呢?一般来说有几个办法:其一,围绕销量做文章,只要销量确实不错,就可以形成新闻点,比如第八代雅阁上市后,每个月都宣传自己销量夺冠,媒体就愿意报道,新天籁也始终围绕“中高级市场销量前三甲”来传播。其二,紧贴一个主流竞争对手,这样的好处是只要竞争对手有任何动作,自己都可以借光,比如第八代雅阁紧贴凯美瑞,制造“雅凯之争”;新飞度紧贴雅力士,形成“雅飞之争”,始终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省了不少广告费。其三,举办区域性新车型巡展活动,邀请区域媒体参加,并让记者采访公司高层管理者,相当于巡回上市,在区域市场制造关注度,而当区域性媒体的新闻报道经互联网转载后,又可以形成一轮全国性的炒作热潮。其四,就是将广告包装成新闻,购买广告版面刊登,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新闻,以提高传播效果。
为了在上市后继续保持高强度的传播声音,汽车厂家还有另一种操作思路可供选择,就是新车型的不同型号分阶段上市,这样隔三岔五就有新车型上市的新闻和广告,持续不断地刺激媒体和消费者。比如,2008年1月6日第八代雅阁刚上市时,力推2.4升车型,3月18日力推2.0升和3.5升车型,7月、9月加推两款NAVI版车型,这种节奏上的安排,延长了新车型的上市周期,可以保持品牌新鲜度。而有些厂家推出新车型时,基本上是一股脑地将所有不同排量、不同配置的车型全盘端上,就像机关枪扫射,射击时倒挺过瘾,但子弹一下子就打完了,接下来只有看别人打枪的份,这种做法实在是不高明。
如果把营销比作一场战争,广告与新闻传播就是高空轰炸,但要取得最后的胜利,还必须开展巷战,此时的主力军就是经销商了,终端集客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厂家过分重视广告与新闻炒作,而忽视了经销商层面的集客,销量怎么能够提上去呢?不过,经销商普遍反映,展厅集客越来越困难,精心组织的集客活动,比如新车发布会、鉴赏会、试驾会,广告投放了不少,邀约电话也打了个遍,但到展厅的客户数量差强人意。消费者不愿意去展厅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的4S店基本上位于城郊结合部,去一趟不容易,许多消费者在去4S店之前,先上网做足功课,选准目标车型后才会直奔主题。
所以,为了有效集客,经销商除了坚持开展新车发布会、试驾会等基本的集客活动外,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寻找一切让消费者与新车型“亲密接触”的机会。目前,经销商普遍采用的手法就是新车型巡展,地点一般选择在商业旺地、高档社区、电影院等,这里客流量大,现场展示的效果好,相当于一种展厅外集客行动。
还有一种集客手段可以作为参考,就是通过广告资源置换,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开展读者试乘试驾活动。媒体的公信力强,对潜在消费者的动员能力也强,由媒体出面组织试驾会,参与的人数肯定比厂家或经销商组织的试驾会多。同时,媒体对试驾活动的报道,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新闻传播,比单纯的硬广告投放效果好得多。
上面谈了一些新车型上市新闻传播与集客的基本思路,看起来很简单,但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却很考验汽车厂家的媒体公关能力和渠道管理能力。我在从事汽车营销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大家公认的“好车”并不好卖,问题一般不是出在广告上,而是出在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和终端集客的数量上。我经常听到一些汽车厂家的营销人员抱怨“中国消费者不懂车”,自己的方法不对头,却怪罪于消费者,不亦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