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京都议定书 “后京都议定书”的中国路线



在新一轮全球性气候协议的协商中,中国面临着政治和经济双方面的挑战,唐学鹏报道。

近日,中国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强烈地发出了一个新的倡议:发达国家应拿出将近1%的GDP(这意味着美国可能要拿出1300亿美元资金,欧盟则提供逾1600亿美元),来帮助较贫穷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最新诉求被西方解读为将是中国在今年12月份举行的波兹南气候会议上的重要谈判筹码。

 后京都议定书 “后京都议定书”的中国路线

毫无疑问,西方发达国家不会赞同这一建议,他们仅仅对将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具有减排义务队伍”感兴趣,因为在《京都议定书》里,中国aihuau.com和印度是没有任何减排考核指标的。如果说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为全球打造了一个具有环境正义的、松散的、结构性框架的话,那么随着2012年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条款到期,人类必须要在其基础上改善或重构一个新的有执行力的架构,这也是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最终任务。此前的《京都议定书》的框架没有纳入美国,而美国是世界上碳排放最大的国家。另外,《京都议定书》尽管设计了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以1990年为基数目标设计减排的比例),但却没有制定出一套可信和可衡量的实际排放量计算方式,这导致监测的扯皮、数据混乱以及相互推诿和卸责。另外,在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排放权贸易机制三种域外减排机制方面,存在着大量的搭便车、履行不力、没有惩罚机制以及发达国家技术转让中的不合作。简单地说,《京都议定书》在精神遗产方面的成就要远远高于实践遗产。

美国人一直扬言,之所以敌视《京都议定书》,是因为它没有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定为“义务国”。按照世界资源组织(WRI)的测算,中国1990年-2004年的碳排放增长量为108.3%,而印度则增长87.%,巴西增长67.8%,俄罗斯则因为前苏联的经济崩溃(以1990年为基础),碳排放增长–24.8%,而美国在此阶段的增长是19.8%。

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国都必须意识到哥本哈根会议将“异常凶险”,因为整个国际社会都会要求中国承担“减排义务”,这也许是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最重要的开端之一。美国曾是世界环保份子的谴责靶心,但随着奥巴马的当选,美国的角色可能会发生变化。奥巴马本人是激进的环保份子,被认为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精神盟友”,奥巴马则表示,美国将建立温室气体强制性排放交易体系,就像曾经建立的二氧化硫交易体系一样。在巴厘岛会议上,中国就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不仅是来自欧洲,甚至也来自发展中国家内部。所以,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很难对这种呼吁进行“全面抵制”,于是中国必须要提早想好与之博弈的对策,除了继续坚持《京都议定书》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简称CBDR),还要代表发展中国家阵营提高对发达国家的要价,同时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构想一种适当的减排考核指标。

我们认为,去年的“巴厘岛路线图”最重要的一项成果就是设立一个针对最贫穷国家的环境保护基金。中国最近提出的“美欧1%GDP援助”可以看作是这一思路的延续。但实际上这一举措可以继续扩充,例如中国可以提议成立一个新的全球环境基金,各国按照其历史累积的大致污染量来划分出资比例,绝对不能同意按照目前的GDP来出资。因为从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到了全球排放总量的95%。同时这个基金也具有某些“惩戒”功能,例如某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做出的减排承诺如果没有实现,那么该国在基金里面的“份额”将被没收。坦率地说,《京都议定书》很严重的弊端就是没有对履行不力的惩戒。

经济学家Huifang Tian以及John Whalley在今年10月出版的论文《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Environment Negotiations》里描述了中国排放量的增长远景,他们认为中国在2010年达到全世界碳排放的21.1%,而美国届时是20.1%,中国将首次超过美国;2020年中国将达到23.9%,美国则是18.8%;2030年中国达到26.2%,美国是18.5%。尽管我们不赞同这种粗略的线性归纳,毕竟这有点夸大中国排放远景之嫌,但我们要意识到此消彼长的势头是存在的,所以中国要争取其减排指标参照2007年为标准基数,而不是根据排放增量所占的比例来承担责任,或者是根据人均排放量为标准,因为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性衰退,中国在未来5年的经济下降周期中的碳排放量将是急剧递减的,2007年也许是未来多年的一个峰值。

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一直倾向于“低档次的技术转让”,他们认为,如果将最新的环保技术转让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成本下降,从而诱致发展中国家扩大生产,因此反而增加碳排放量。于是,技术转让时只要能保证现有的生产能力就可以,而不愿意转让可能会提高生产能力的技术。坦率地说,这一观点背后是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以“减少产能”而非“技术改造”来实现环保达标,是以“衰退”而不是“进步”来控制污染。所以,中国必然会对这一观点进行严厉驳斥,应该强调对全套技术、创新技术的吸收和利用,并且倡导建立规范来区分技术的层次和深度,并把它们与获得的排放量的大小挂钩。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发达国家真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简介:唐学鹏,《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编辑。文章经《21世纪经济报道》和作者授权扩充修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8393.html

更多阅读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文/张 军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有两个经典的小故事:家长在马路边领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指着路边停放的汽车说:“这是什么车?这叫奔驰。那个呢,是宝马。”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市场化,品牌意识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网络经济:“后地产时代”的中国新型产业支柱

1998年,为应对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国政府加速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商品房正式成为了城镇住宅供应的主体。地产也成了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这十多年里,地产的蓬勃发展除了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外,也产生了诸如楼价虚高

成语 把危机变成机会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

  索罗斯说金融危机对美国冲击最大,中国受益最多。实际上,这次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是受到的冲击较小,而得益的多少,还要看后危机时代,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后危机时期的时间窗口及时进行良好的布局。大致来说,这种布局可以从以

危机与机会 第8节: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目录(6)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①为什么要到马克思那里寻找金融危机的答案?/159  ②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这次金融危机?/160  ③如何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与这次金融危机进行比较?/163  ④本次金融危机的前景

危机与机会 第7节: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目录(5)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①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125  ②怎样看待飞升的房价与摇摆的工资?/126  ③这次危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27  ④如何打破经济增长魔咒?/129  第十三章 如何从民生角度

声明:《后京都议定书 “后京都议定书”的中国路线》为网友加油少年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