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为本,让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整合为王,让光伏产业链得以完整打通。作为昱辉阳光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李仙寿“看懂了一个未来”,那就是一个大得令你难以想象的市场。
作为寒冬的前兆,在这个多事之秋,极少有人敢于表示自己已经看清楚了某个未来。身处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的硅片车间,一切看起来都相当温暖。甚至,这些耸立着的白色熔炉似乎还带着某种诗意。
昱辉阳光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仙寿徜徉其间,美好的感觉无异于林中漫步。在这些白色炉子里,硅料正在高温中融化,顺着一根搅拌棍,凝结成一种银灰色的圆柱形物体。这一物体在进行切片后将运送到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企业,进而变成太阳能电池,安装在地球的某个屋顶上。
不得不说,在亮闪闪的光伏产业链中占有一环是很“时髦”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地球,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可采年限正加速减少——这些日益紧缺的能源或许只够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人的使用。
正因为如此,几年间,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一条光伏产业带正快速形成。这其中,几家大的光伏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熙熙攘攘的中小企业们,则拥堵在剩余的20%领地中残酷厮杀。
2001年,李仙寿便置身其中,成为中国第一批光伏产业的追随者。从某种角度说,时间成为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差距。如今,这个差距正在越拉越大。有一个数据,2008年昱辉阳光的总产能将达到700兆瓦,这个数字占到了整个浙江省光伏产业总产能的80%。
“假如昱辉阳光停产一天,中国很多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企业都得停产。而国内一些大的企业老总得着急跳脚。”一句玩笑话,显示出昱辉阳光在业内的地位。
这是一个很棒的状态,而更棒的是,李仙寿知道,自己将会拥有一个更美妙的未来。
阳光前程
作为本世纪初刚刚兴起的新兴产业,光伏产业链如今正逐渐从国外发达国家,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李仙寿在这个领域的8年历史恰像是为之做了某种注脚。
2001年,李仙寿开始进入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行业,在整条光伏产业链中,这是相对投入较少、技术壁垒不那么高的一环。随着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企业不断增多,全球原材料出现严重短缺,处于下游的电池板制造业很难获得充足的太阳能电池片。李仙寿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把握,毅然决定放弃电池板的制造,于2005年成立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投身到上游的硅片的专业生产中。
之后,公司先后于2006年、2008年在英国和美国上市。
据《浙商》记者了解,在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昱辉阳光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与去年全年收入持平,预计今年净利润增长率有望达到100%。
“事实上,最早我们采购硅原料的时候每公斤大概只有40美金,如今则达到了400美金。而这些年我们销售硅片的价格不过从40元人民币上涨到了58元人民币。显然,我们产品价格的增长要远低于硅原料的价格增长。”李仙寿告诉记者。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还能保持高额的净利润增长率,如果这是在传统制造业,老板恐怕要激动得发狂了。
“我们看懂了一个未来,那就是只要你有足够的本事做低成本,这个市场将大得令你难以想象,伴随而来的,则是一个诱人的利润空间。”李仙寿说。
目前,在欧洲,光伏发电的成本大约0.3-0.4欧元/瓦,比0.1-0.2欧元/瓦的传统发电成本略高;随着光伏产业链上多环节的成本降低,有望在2010年左右达到0.2欧元/瓦的水平,将非常接近传统的发电成本。这个水平世界上将只有两三家企业能够做到。
“实际上,传统发电价格是逐年上涨的,而光伏发电价格却在逐渐降低,最终会有一个交叉,那一时刻会是光伏产业的一个转折点。”李仙寿表示。
可以预计的是,当光伏发电成本降到足够低,无需社会和政府的推动,市场也会作出自己的选择。到那个时候,不单单是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有望成为光伏发电的消费大国。
这一前景无疑很美妙。
据《浙商》记者了解,早在几年前,就有浙江省内著名民营企业想要进入这个产业,却始终不敢妄动。“他们看到投入很大,目前成本也很高,单靠政府推动市场不可能做大,于是便退缩了。”李仙寿说。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昱辉阳光能在短时间内将硅片的成本大幅降低;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降得更低。随着硅片的价格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下降成为趋势,市场迅速扩大将成为可能。
李仙寿胸有成竹:这可以做到。昱辉阳光很有可能在光伏产业的未来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个远大前程。
技术为本
今年1月,美国,李仙寿为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做路演。在演讲中他介绍了一个由昱辉阳光刷新的记录:硅片切片,业内一般使用的是直径为0.12-0.14毫米的钢丝,而昱辉阳光则早在一年前就做到了0.1毫米。
这样的切片技术,令昱辉阳光硅片耗硅量大大降低,达到每瓦6克左右,这个数据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克。“你们可以举证,看世界上哪一家企业能够使用0.1毫米的切片技术。”在演讲中,李仙寿骄傲地提出。
比同行在技术上领先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是李仙寿对自己的要求。“我做企业,首先就想着要为中国企业争口气。国外总认为中国只能进行低水平制造,而我则想做一个挑战——我们要跟世界一流公司竞争,并且,他们的技术将不如我。”
除了切片工艺,在技术上,昱辉阳光保持着多个领先记录:在很多企业刚刚开始对180微米厚的硅片进行攻关时,昱辉阳光已经实现商业化、规模化生产;当昱辉阳光首创的以废硅材料生产硅片的技术在国内开始泛滥时,李仙寿则悄然从中退出;昱辉阳光车间里135公斤级的单晶硅炉和400公斤级多晶炉是国内最大的,令日本人都赞不绝口;而今年1月在河南,昱辉阳光投资的多晶硅生产线投产,是国内最先生产多晶硅的工厂之一;到明年,公司在四川投资的3000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将顺利投产,为国内最大……
昱辉阳光有一个很好的全员创新环境。在这一环境下,每个员工都有权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想法被采纳则能获得公司相应的奖励。据《浙商》记者了解,单在今年9月份,昱辉阳光为员工创新付出的奖金就达到了60万元。
事实上,前述世界领先的硅片切片技术,也是由一位工程师提出,在获得李仙寿的认可后,花费了3-6个月的时间,完成技术攻关。
“保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一方面要有一个好的创新的环境和制度,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在人才上非常重视。”李仙寿认为。
昱辉阳光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技术团队,据了解,仅仅在浙江一地,就有将近100来号的技术人员。在这个技术团队中,有不少是来自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河南一个多晶硅项目,就有520多个工程师为其服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将逐渐实现一线工人全部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水平。”李仙寿告诉《浙商》记者。
接下来,昱辉阳光将于今年年内把总部搬迁到上海,将行政、财务和研发与制造进行分离。“搬迁后,对我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将更有优势。”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使得昱辉阳光能够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而这一领先优势,则令昱辉阳光率先实现硅片成本的大幅降低拥有了技术上的保障。
目前,昱辉阳光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硅片,这种硅片一旦商业化,能够大大降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李仙寿把用这种技术做成的多晶硅片送到国外检测,光电转化效率在15.3%-15.5%之间,已经非常接近15%-16%的传统多晶硅片的转化效率。
“事实上,虽然我们技术上已经做到了,但目前生产成本还没有降低到可以商业化的条件。我们目前正在创造这样一个条件,这就需要我们在技术研发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还得自己造设备。但这无疑是行业的未来趋势。”
整合为王
美国MEMC公司是昱辉阳光的客户,是世界最大的硅片和太阳能电池企业之一。去年,李仙寿去美国拜访了MEMC的总裁Nabeel Gareeb。
对方显得有些高傲,还未等李仙寿坐定,便在一块书写板上写下了昱辉阳光所欠缺的“20条”。这显然是已对昱辉阳光进行了深入调查,早有准备。
在那个时候,昱辉阳光的公司市值已经达到了十多亿美金,但在MEMC眼中,仍然是一个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的企业。
李仙寿不慌不忙,走到书写板前把所有的“20条”擦得干干净净。他只对Nabeel Gareeb说了一句话:“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再为你加工,你会丧失你的生产能力。”
缺少硅片生产能力正是MEMC的软肋。事实上,在中国,制造仍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家以硅片和太阳能电池为主要产品的企业,MEMC既是昱辉阳光的直接客户,又依靠昱辉阳光为其代工。
在光伏产业的全球格局中,长期以来,由于不掌握关键技术,一直以来,国内的光伏企业呈现出“两头在外”的特征。
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是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原生多晶硅是生产多晶硅片的重要原料,这是一个复杂的化工系统。过去,在世界上只有德国等发达国家具备这样的技术。
如今,这一局面正被逐渐打破。包括昱辉阳光在内的国内光伏企业正为之付出努力。在四川,昱辉阳光正投资26亿元人民币打造原料生产基地,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
投产后,昱辉阳光将拥有自己的多晶硅原料,摆脱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原料价格则将从过去的400美金降低到40美金。
同时,有迹象表明,昱辉阳光极有可能在最近的一两年内重新进入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在向上游延伸的同时,开始向产业链的下游伸展。
有意思的是,做硅片的毛利率在20%-30%之间,做电池板则仅仅只有5%左右。从高利润率环节向低利润率环节回归,李仙寿对此做何考虑?
“整个市场如今已经开始有所转变,特别是金融风暴之后,整个经济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衰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光伏产业要考虑到自己的成本,所以整合一体化是我们的一种方法,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李仙寿认为,“这样一来,我们aihuau.com的硅片有一部分可以自己使用,由于我们对于自己的硅片在品质上更为了解,我们在做太阳能电池板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加以利用。”
据了解,昱辉阳光已有计划投资1亿美金左右,打造一家年产36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板企业。而目前整个浙江省相关的生产能力总和还不到这个数据的一半。
事实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昱辉阳光的整个战略都是围绕成本进行,用李仙寿的话来说:“我们看得很清楚,随着国际上大的公司例如GE、LG、三星等进入这个行业,我们很难在品牌上与之竞争,但我们的制造优势他们无法匹敌。成本优势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