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第8节:扎营之变(2)
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
另外,对于格林柯尔赖以成名立业的制冷剂的神话,各大媒体纷纷质疑在格林柯尔的宣传材料中透露出的信息。当时,格林柯尔是这样宣传的:由于海外市场对其制冷剂的高度认可,格林柯尔在短短几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杜邦和帝国化工的全球第三大制冷剂制造商”。同时在宣传材料中公布,经ASHRAE(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编号分别为R405、AR411A、R411B和R411C的这四种“环保制冷剂”,曾受到过多国政府的推荐,在海外拥有大批的长期商用用户。 但根据媒体对这一情况的进一步挖掘:“一家大型跨国化工集团的代表说:‘在国际制冷产业界,并没有听说格林柯尔的位置如此靠前。’根据北京市制冷学会提供的资料,美国政府已于1996年2月8日发布公告,将R405A作为‘不接受的替代物’。而ASHRAE对另外三种制冷剂的态度是:由于其主要成分均为R22(HCFC—22),故不能作为R22的替代物”、“目前国内制冷剂年消耗量为3万吨到4万吨之间,格林柯尔制冷剂所占份额‘很小很小,只有千把吨’。” 这样重大的信息披露,使得格林柯尔的信誉陡然下降到冰点。也引发了证券市场的连锁反应。仅仅在格林柯尔发布公告入主科龙的这一个月后,特别是以《细探格林柯尔》为龙头的诸多质疑文章发表以后,格林柯尔在香港市场的价格一路狂泄,12月6日、7日两天,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的股价就从3.5元跌到2.55元,市值蒸发约10亿港币。同时,格林柯尔以及科龙还接到了大量投资者的来电,询问公司近况以及媒体报道是否属实。可以说,顾雏军吞下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科龙电器,在迈出打造白色帝国第一步的开始,就命运多舛,步履维艰。 当时,有香港媒体评述称,“针对媒体的一片质疑的声音,其主席顾雏军的发迹,过去一周成为市场焦点,一篇报道引致格林柯尔股价连续两天急跌。市场上有传顾雏军可能出售手上格林柯尔股权,作为收购广东科龙(0921)的部分融资,格林柯尔方面重申,公司主席顾雏军无意出售手上格林柯尔的股权。受到市场传言影响,格林柯尔股价于上周四及周五连续两天急挫,股价由3.525元大跌至2.55元,累计跌幅高达0.975元,相当于27.66%,而市值合计蒸发9.75亿元。”①格林柯尔和科龙股票狂跌,酿成了顾雏军至今难以释怀的噩梦。 而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的当时,正是“外资并购”概念股在二级市场上最走红的时候,所以,科龙电器也分外受到股民的追捧。没想到,仅仅光彩四射了一个月,科龙电器的所有二级市场股东们就开始心惊肉跳起来。 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科龙电器(000921)申请停牌,于2001年12月14日停牌一天,等待公司发出重大事项公告。顾雏军终于站出来,开口说话了。可惜,这刚进入科龙不久的一次亮相却是危机公关,紧急救火。
更多阅读
《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第39节:温故之变(5)
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这次通气会后,媒体对该事的报道始有改观。 “我希望科技界、新闻界、投资界对企业家们应该有一个宽容的气氛,不要在一个人失败的时候把他骂成狗屎,成功的时候又把他捧得好像是天才。
《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第38节:温故之变(4)
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如果有一天老了,走到街上有人说,这个老头是做冰箱的,他对中国冰箱产业还是做了些贡献的,那我就没有白做。” ——这是在2003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谈及产业整合梦想时,顾雏军的一句感慨之
《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第37节:温故之变(3)
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面对媒体的大规模轰炸,兼之科龙2002年若再不盈利,就有退市之虞,顾雏军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他曾这样说过:“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家还没有被认可,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性命做企业!有人提出我们一股独大的
《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第36节:温故之变(2)
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尤其科龙在当时以乡镇企业的身份走过来,就如潘宁在临别科龙时留下的“纵横家电愤争先”一句,特意注解“愤争先”并非“奋争先”笔误,之所以“愤”,是因为乡镇企业的科龙从前被人轻蔑、贱视,从这,可
《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第35节:温故之变(1)
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而在2004年年末,中国证监会也分别指派广东、江苏、湖北、安徽四地的证券监管部门,联合调查顾雏军掌控的格林柯尔系。这些地方正好是顾雏军的格林柯尔收购的科龙电器、ST亚星、美菱电器和襄阳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