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
邓拓曾有句话: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就算是“大胆假设”,那也应是建立在事先的小心求证之上!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这是一个讲究名利的年代。语出惊人,夺得了无数眼球,吸引了无数的注意力,却往往丧失了经济学家这一冠冕应有的严谨。

在这方面,倒是周其仁先生显得有理有节,“本来郎咸平们喜欢什么样的体制,自有他们的自由,他们愿意在大政府、大国有制下讨生活,我没有意见。但是谁也不要指天划日,非要把不愿意过那种日子的人也强拉进去。我不代表任何别人,只代表我自己。”③“郎教授了解的企业可能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万分之一,而且就是这万分之一可能还只是翻了几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真要下这个结论,恐怕郎教授倾一身精力也难以完成。我相信郎教授说的情况肯定有,但以个别去否定整体,任何严谨的经济学家都做不出来。吴敬琏老先生称没有认真研究不敢乱说,也说不出来,郎教授只是研究了几个企业,而且也只是研究了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账,就一下子把中国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好像是‘洪桐县里无好人’,这已经远不是学术研究的范围了。而郎教授此类言论实在太丰富了。”① ◆ 郎咸平的正面意义 纵然说了许多愤青式的话,但不可否认郎咸平引起震动的正面意义。 郎咸平之所以能得到公众的一边倒的支持,就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诚信缺失。对大部分股民而言,能将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看明白的寥寥无几,更何况财务数据的背后还有许多掩藏的东西。到底哪些是可以信任的,哪些是不可以信任的,就像当今的食品安全一样,积攒的问题太多了,让人都麻木了。而经济学家郎咸平的横空出世,说出了大家心中想知道的黑幕,其受欢迎的缘由就在于此。 郎咸平的狂热的支持率,是对相关监管部门的一个警醒。正视目前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做好上市公司的信息真实披露工作,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切实保障,这就是郎咸平的进步意义。 ◆ 监管部门介入:风向转变 在郎顾之争引发全国性舆论的同时,国资委从2004年8月开始,先后下达近10个文件,展开了国资委清查国企产权转让行动,针对各省国资委进行大检查。 10月8日,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对外公开征求对《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的意见。国资委规定,中央企业在处理重大法律纠纷时,造成企业重大损失并涉嫌犯罪的,相关负责人将被送交司法机关处理。消息一经媒体披露,顿时使得热闹非凡的国有资产大争论变得肃杀起来。 到10月中旬,国资委、财政部、监察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组成的国企产权转让联合调查组抵达江苏、浙江等省,对一些重大企业国有股权转让进行联合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