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单位》第3节:本地雇员的领导地位(1)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
上篇 清理单位制遗产
本地雇员的领导地位 现状与未来 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没有在本地雇员中培养出公司的领导者。即使在竞争激烈、人员变动频繁、不讲究论资排辈、人员本地化程度也最高的IT业和电信业,本地雇员也只做到中层管理位置,最高领导者虽然都是华人面孔,也讲着流利的普通话,但都是外籍雇员。而在传统行业,比如能源、机械制造等,本地雇员甚至还没有做到中层。 这似乎并不能给人某种紧迫感,但有一种对比会让我们感到一点紧张的。1993年,有两位分别移民到美国和加拿大的港台人士先后来到北京工作,在同一个部门里担任不同团队的经理。十年后,他们分别担任了一流IT公司和一流电信公司的中国区或大中华区总裁,而当年与他们职位相当,甚至角色更为重要的本地雇员,还没有一个人到达他们今天这样的领导地位。 跨国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总是强调,希望有一天公司能够实现管理本地化,并实施了一些培养方案。但包括本地化候选人在内的本地雇员都在心里问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实现呢?我怎么才能从候选人变成当选人呢? 我们曾经有过吴士宏,但很快就失去了。从她的《逆风飞》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有一些典型的、不适合跨国公司体制的单位方式和作风。从中国大陆出去后再返乡的人,在担当中国分公司领导职责期间,也有程度不同的此类问题。 二十多年来,我们眼看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人员走马灯似的变换,多数空出的高级职位都与本地雇员不相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对新来的老板解释中国的国务院是什么样的机构,为什么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喜欢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某件事要这样处理而不能那样处理,为什么某个地区市场要以这种方式进入而不能以另一种方式……如果老板是个聪明人,一讲就懂,一教就会,我们会感到十分庆幸。但多数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幸运,所以就常常抱怨外籍老板的笨拙和对中国的无知,感叹跨国公司正变成港台公司、新加坡公司或马来西亚公司(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正在接管在华大型跨国公司)。与感叹和抱怨相比,也许我们更应该自问,这些跨国公司为什么不是正在变成中国公司,由本地雇员接管? 本地雇员的成长也是十分明显的:从开始的低级办公室职员到高级职员,从低层经理到中层经理,从被动执行和辅助执行角色到核心执行角色。二十多年里,我们付出了不寻常的努力,有些人甚至累坏了身体。我们学会了在跨国公司的体制内做事,也熟悉了它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系统,但没能培养出跨国公司所要求的领导力。
更多阅读
《走出单位》第41节:文化和行为冲突(21)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寻找庇护人是本地雇员在跨国公司里的普遍做法,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越是精明灵巧的人越擅长做这件事。有一个聪明能干的雇员受到职能部门总经理的青睐和关照,进入了职业发展的快车道。他做事用心,进步很快,只花了几
《走出单位》第20节:本地雇员的职业选择问题(3)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早年读研究生时,有位同学说过: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并一直指导我的职业和生活选择。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很正常,因为一生下来就不知道,但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并不容易做
《走出单位》第19节:本地雇员的职业选择问题(2)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但是,我发现许多本地雇员不是这样选择工作的,而且许多人都在做自己既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工作。对这个事实,有些人自知,有些人不自知;自知的人中,有些在寻机调整,有些则麻木不仁。 有三种情况导致许多本地雇员在错
《走出单位》第18节:本地雇员的职业选择问题(1)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轻易放弃— 在与必要的合作伙伴探讨实现的可能性时,对方常常感兴趣,甚至很有兴趣,但毫无准备,而且并不具备马上开始合作的条件或可能性。此后,如果对方不再主动提起,本地雇员往往就放弃了这个创意。这非常可惜
《走出单位》第17节:本地雇员的领导力分析(5)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不主动协调— 坐等他人来找自己,特别是当项目执行因合作方内部出现的问题而受到拖延时,坐等他方自己解决问题,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帮助解决,或提供可能而必要的支持促成问题的解决。在项目合作中,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