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单位》第10节:本地雇员的领导地位(8)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
市场需求趋势对已经完全开放或基本开放的产业领域是至关重要的。在开放的领域里,公平的商业竞争是受到广泛认同的通则,大家的关注点都是市场中的消费者。市场调查已经很流行,各种数据层出不穷。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对市场和消费者的研究方法沿用了对西方发达社会的研究方法,而未顾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具体特征。一个最突出的谬误就是对中国当代的“中产阶级”的定义。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以前,跨国公司对中国新生“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商业研究就开始了。始作俑者多半是外籍雇员或境外市场研究人员,但本地雇员和市场研究人员却对此毫无疑义地接受下来,也跟着谈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群体云云。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吗?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会产生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吗?中国新生的富裕群体是同质的人群吗?既然是异质人群,他们的消费需求、消费主张、消费习惯、消费场所会有怎样的不同?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这些差异会在何种方向上继续演变?本地雇员如能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就有了不可替代性和坚实的领导力。
二十年前,甚至是十年前,跨国公司的品牌、声誉和公信力是完美的、无人质疑的,但近年来由跨国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引发的消费者不满、抗议、官司一起接一起,2005年以来数家著名食品供应商的双重标准问题更引发了消费者对跨国公司诚信的质疑,进一步损害了跨国公司的公信力。就品牌和企业声誉而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蜜月期已经结束,公众已经开始用怀疑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些曾经拥有完美光环的企业。从毫无保留的信任到留有余地的观望,表明中国公众对跨国公司的态度日益趋向客观,这本身不是坏事,但我们需要了解,公众对跨国公司的态度和认知不会向过去的方向演变,而只能向发达国家公众的认知和态度转变,那便是质疑和不信任。目前普遍存在的品牌、声誉和公信力经营乏力的重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看到公众态度的转变或没有找到顺应这种转变的有效方法。我的建议是,从建立信任入手,而不再把公众的信任看做一种预设条件。 信任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即商业原则、经营业绩和公信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公信力,就是公众对企业行为的信心。本地雇员如果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从而为企业的品牌和声誉增加可信度,就能拥有不可替代的领导力。 提高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人作为个体或群体的核心能力,其根本内容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通过正确的规划和策划,通过高效的执行机构和程序管理,协调有效地实现个体或群体目标。 既要保持秩序,又要保持竞争力,这便是组织能力的要义。秩序是制度规则,是公司的基本价值观和商业原则,而竞争力则是在制度规则之内创造性地实现企业或部门的业务目标。本地雇员继承的是高度组织化而无竞争力的单位体制。当我们进入跨国公司宽松的民主环境时,我们不是自然地培养起自己的组织能力,而是回归到单位制以前的低度组织化的传统形态,一下子散漫开来,被跨国公司强大的组织推动力冲推到一边,再到另一边。一部分人很排斥自己被推来推去,不断抱怨挣扎;另一些人则干脆闭上眼睛,不死不伤就好。
更多阅读
《走出单位》第41节:文化和行为冲突(21)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寻找庇护人是本地雇员在跨国公司里的普遍做法,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越是精明灵巧的人越擅长做这件事。有一个聪明能干的雇员受到职能部门总经理的青睐和关照,进入了职业发展的快车道。他做事用心,进步很快,只花了几
《走出单位》第20节:本地雇员的职业选择问题(3)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早年读研究生时,有位同学说过: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并一直指导我的职业和生活选择。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很正常,因为一生下来就不知道,但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并不容易做
《走出单位》第19节:本地雇员的职业选择问题(2)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但是,我发现许多本地雇员不是这样选择工作的,而且许多人都在做自己既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工作。对这个事实,有些人自知,有些人不自知;自知的人中,有些在寻机调整,有些则麻木不仁。 有三种情况导致许多本地雇员在错
《走出单位》第18节:本地雇员的职业选择问题(1)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轻易放弃— 在与必要的合作伙伴探讨实现的可能性时,对方常常感兴趣,甚至很有兴趣,但毫无准备,而且并不具备马上开始合作的条件或可能性。此后,如果对方不再主动提起,本地雇员往往就放弃了这个创意。这非常可惜
《走出单位》第17节:本地雇员的领导力分析(5)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不主动协调— 坐等他人来找自己,特别是当项目执行因合作方内部出现的问题而受到拖延时,坐等他方自己解决问题,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帮助解决,或提供可能而必要的支持促成问题的解决。在项目合作中,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