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导入 对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对“教与学”的思考和探究从未停止过,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其间经历过多种教学模式,不管哪种教学模式,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近几年来,围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种以“生本”理念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课堂中,被称之为“高效课堂”,在这种课堂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老师们敢“放手”了。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认识与实践的局限,我们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认识,结合近年来我们的课改实践,我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伴随高效课堂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是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案,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把“导学案”当成测试卷或练习题来讲评,这使得语文课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教学过程显得过于呆板,以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前提。编写者要高度负责,下大功夫 ,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起点适宜,难易适中,重点突出,能够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深度和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设计ABC分层,落实因材施教。在使用“导学案”时,一定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对于“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部分、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资料处理,生字词以小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组长负责过关,上课时一点带过。课堂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那些需要探究的问题,有选择、有重点的展示、点评。教师还要适时跟评,及时调控,保质保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是讲,还是不讲”?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恰如其分地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然而,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上,其主张是“老师少讲”,把内容问题化,学生自我探究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教师不能多讲,而是让学生多探究,多活动。于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越来越淡,最终造成语文课堂的失真,教学实效真正如何也很难以想象。 那么,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是讲还是不讲?新课改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反思“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高效课堂改革中,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对“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要更好的驾驭课堂,使课堂更加有效、高效,必然得从提高自身素养方面下功夫,深入分析教材,探究问题,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高效课堂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的手段,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要从声音、语调、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要让学生知道 “这个地方怎么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哪种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得这样读”等,比如在讲授《谈生命》一课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舒缓些。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春水奔流入海,经过了四个“有时候”,第一个和第三个“有时候”代表着生命中的所有艰难险阻、痛苦、困难,并都勇敢、坚强地克服困难;第二个和第四个“有时候”象征着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欢乐。 这四个有时候正好是生命中的不同境遇,体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那么朗读时第一个和第三个应读得激昂一些,第二个和第四个应读得深沉些、舒缓一些。引导学生明确后,指一女生读舒缓部分,一男生读激昂部分,然后再齐读,进一步感受情感。 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 四、怎样的提问更有效? 我们日常的公开课、观摩课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问:“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儿的描写最精彩”,“哪一个情节最让你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很好,很有引导,但如果让我们做老师的处在学生这种被问者的角度来考虑,你是否知道这些问题该从哪个角度回答呢?是从写作手法?还是从内容本身呢?又该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说明自己的理由呢?由此可见,太过笼统的问题,以及缺乏目的性的提问只能陷学生于沉默。 另外,我们还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读了之后你想说什么?”“你从这一段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体会?”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些老师的“法宝”,逢课必用,不分什么类型的课文,不讲究哪一层次的学生。这样滥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如果教师不再做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定然不甚理想。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我们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教学目标,从文本整体考虑,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出提升学生思考方法和回答能力的问题,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高效课堂中,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但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一节课看似热闹有序,实事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的课堂中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程式,一种高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看走过场一样,列举了一堆问题,却只给学生三五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匆匆结束了;有的看似全员参与,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却是只有几个好学生积极参与,学困生只是凑个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很难完成合作探究任务,于是就开始借机说闲话、玩耍课堂秩序难以维持……不能说是合作学习方式出了问题,只能说我们的管理还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管理策略。为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规则。小组内要分工明确,针对每个成员的个性及特长,划分成员职责,确保人人有“活”干,使每个成员的价值都能充分体现,然后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采用相应的策略,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各抒已见,进而形成集体的意见。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当、科学。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一般要选择那些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同学的认识,使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要有所发现,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些内容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争议、有探讨,收到相互启发的效果,这样的小组合作必然是有效的,当然也更有意义。 3.适时、恰当的指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并不是等待,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会“察言观色”,适时的讯问、指导,了解他们的疑难,知道他们的需求,适时点拨,恰当引导,使小组合作朝着积极的方向推动前进。 课堂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也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更具成长力。
更多阅读
你是谁,为了谁——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你是谁为了谁歌曲原唱
你是谁,为了谁——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文|飞鸿踏雪今天,偶然读到了《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的一篇文章《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心里有好多话
对宁波地税2014年所得税问答几个亮点问题的思考六 所得税在国税还是地税
对宁波地税2014年所得税问答几个亮点问题的思考(六)——合伙企业捐赠以及先分后税收入属性的结转问题赵国庆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五、合伙企业捐赠以及先分后税收入属性的问题由于合并
对初中物理中液体与气体压强产生原因的思考(转自王华刚的博客) 气体压强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也解析了几个问题,但我觉得还是有不明白的,大家都来围观一下吧.)静流体压强的解释在我国初中物理课程中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高中以及高中以上学校的物理教师,没有这方面的亲身
课题设计论证---“微课”在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研究 课题论证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现状述评“微课程”( 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全球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师生投入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但学生和阅读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学生面对一篇文章,连最起码的内容、主旨都不能准确地把握,更不用说评价和赏析了。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也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