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给权力掌控者的忠言:检察官手记》
离攀枝花会战总指挥部不远的云南境内,有一个小集镇名叫仁和镇,建设大军开进大山里来之前,是这里最大的一个乡镇。镇上共有近百户人家,大都是一些简陋的瓦房和茅草房,一条狭窄的街道不足二百米,全是土路。只要一下雨,街面上就满是泥泞,过路的人和牛马将稀泥带得到处都是。加之有的人家的猪圈、羊圈或牛圈面朝当街,与商店、饭店并立,过路时大街上就会飘来一股莫名的怪味。 正是这样的一个小镇,由于紧邻着川滇两省的交通要道,因此来往的马帮终年不断。这些马帮为这偏远的大山带来了布匹和食盐,同时也将这里的兽皮与特产运往云南和四川。仁和这条小街在当地也就很有了名气,是当地公社(乡)的所在地,小街上住着不少当地的干部。 攀枝花建设拉开序幕之后,由于大山里缺医少药,在“全国支援三线建设”的口号下,从上海迁来了一家医院,在小街的中心位置建了几间平房,改名为仁和医院,开始为三线建设的职工和当地老乡治病。医生和护士都是上海人,到了这里的感觉可想而知。 那些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每到星期天休息的时候,都爱成群结队地到这条小街上来“赶场”,在小街上转一转,然后买一点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者一些当地老乡来卖的鸡蛋、香蕉、核桃等。因此从总指挥部所在的渡口大桥到这里的公共汽车,到了星期天就会挤得快要“爆炸”。 听当地老乡说,这里是古代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热闹得很。朱德当年脱离滇军,去德国留学时,就从这里经过,并结识了当地的绿林豪杰雷云飞。 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彭德怀说:“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 在三线建设的大战场里,有这样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小街,同样也吸引着彭德怀。彭德怀在特区指挥部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仁和镇。 他夹在赶场的人群里,东瞧瞧西看看,不断地问着各种东西的价钱,在这条极不起眼的乡村小街上,一逛就是一个多小时。 警醒 警醒 附录: 彭德怀说当领导的不能先富 特区陪同的同志怕他累了,就找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让他进去休息。 这是当地一位公社干部的家,就建在这条小街上。房子是用当时稀少的钢筋水泥和红砖垒成的,屋上的瓦也不是当地的小青瓦或油毛毡,而是建三线工厂的那种大块的新式红瓦。两个房间分左右而建,中间是一间堂屋,收拾得很干净。彭德怀一行进去后,就安排在堂屋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 房子的主人年近四十岁,穿着深色的中山装,身体有点发福,说的是当地土话,彭德怀有些听不懂,还得请陪同的特区同志当翻译。 这位公社干部让他的夫人出来与客人见面。女主人穿着当时流行的粉色的确良上衣,下身穿一条蓝色的确良裤子;脚上穿的是白色塑料底布鞋,显得十分得体。她朝客人们笑一笑,然后到屋后的厨房里去拿出一只热水瓶来,为彭德怀一行泡了一壶热茶。 喝够了茶,彭德怀就在屋子里转一转,连说不错不错,乡亲们的生活水平现在是提高了。 特区陪同的同志说:“全靠搞大三线建设,才把这里的生产、生活都带动起来了。这里由于交通不便,老乡过去穷得很,一家几口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彭德怀问那位公社干部:“你们公社里像你这样的人家有多少?” 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 彭德怀问道:“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 公社干部说:“那也是有不少的变化吧。” 彭德怀问:“我说同志,我要问你,他们是怎么个变法,是变好了呢,还是变得更坏了?” 公社干部笑着说:“你这位首长也真是,当然是变好了哟,哪有变坏的。” 彭德怀听后高兴地说:“这就好了,我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摆在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不与农民争土地,同时又给农村带来了电,带来了方便的交通,经济也流通起来,农民山货也卖得出钱来了,农民自然拥护我们。”
![留心话题作文800字 第83节:清醒八 退场时,总要留点好话题任人道说(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44552253779.jpeg)
彭德怀一边说着,一边就要朝屋里走。老乡见了,慌忙跑过来,一下子拦在大门前。彭德怀说:“老乡,不欢迎我们到屋里看看呀?”老乡说:“不……不是……” 最后,彭德怀提出,要到附近的农村去转一转。 公社干部说:“好,我带首长们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