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第76节:控制强化组织战斗力(7)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度概括的毛泽东干部人才观在现代的人才管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领导干部在对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任用中都可以借鉴和吸取毛泽东干部人才观的精髓部分。

  八大军区互调:

  创造可复制的人才模式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保持组织的延续性,就要把组织需要的人吸收进组织中来。而进入组织的这些人,从普通士兵到将军,都要经过组织的锻造,成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党的纪律的可靠人才。这种锻造方式,实际上创造了共产党军队可以复制的人才模式。

  有很多管理学者都认为,企业组织的人才流动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对那些流失的员工要设法挽留。但在共产党的军队管理中却不是如此,根本不会存在这些方面的隐忧和顾虑,甚至还会有意识地促成人才的合理流动。

  在共产党的军队组织中,会定期地、有秩序地安排军人退役,这种人才流动机制反而保持了军队组织的常新。由于共产党的军队组织中已经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刚入伍的新兵会很快适应组织的环境,接替退役军人的位置,并且能做得更好。

  在解放军的组织中,还存在一种有如八大军区的互调机制,避免了“划地为王”的现象。

  1973年1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议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根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于12月20日召开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议。毛泽东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高级将领。

  关于此次对调,有几点是非常特殊的:第一,下命令就走;第二,上任不准带秘书等人;第三,人走家搬。

  对调的八大军区为:

  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

  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对调。

  当时全国共11个大军区,同时就有8个军区的司令调动,这在我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可见当时毛泽东下的决心有多大。

  直至今日,共产党的军队包括各省市的一些党政要员都存在着对调现象。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对调,是因为共产党的人才复制模式使这种对调变成了可能。

  这种对调机制在一些跨国公司中也表现得很明显。跨国公司对领军人物的培养和任用有两个标准:一是任职的时间标准。原则上在同一岗位工作不超过五年,一般为三年;二是岗位的轮换。

  与此相反,我们在国内企业常常可以看到的是,许多企业的分公司老总在岗位上工作几年后,往往利用公司的资源办起自己的“小店”,甚至“大店”,最后不仅另立山头,而且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这是很让中国老板头痛的事情。

  万科是从事地产的公司,这些年出了不少职业经理人,但没有出现过“诸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王石对各个领军人物的管理行之有效。其实,王石采用的就是这种八大军区互调模式,即:在“诸侯”没有形成的时候,进行全国性调动。对于这种调动,也有不服从的老总。出现这种情况,只有请他走人。

  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是“离了谁都照样转”的企业。这是王石的万科的成功之处。当许多的企业都在大谈企业人才流动的隐忧时,实在应该回过头看看共产党的管理经典:只要创建可复制的人才流动模式,就能消除这种隐忧。  

  有人说,中国不缺人,就是缺人才,只要是人才就没有不稀缺的。华为也是,但华为有这么多优秀的人力资源得以迅速地转化为人才。几年前,一个员工辞职,华为会百般挽留,现在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职务,华为会迅速批准你的辞职申请。

  从行为学的角度讲,对于那些以离职为借口,胁迫你要给他提高待遇的员工,你越舍得花钱去挽留,却会更加地促成这种风气的发生。因为你给了这些员工一种正面的刺激,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还会采取同样的手段继续胁迫你,这就是许多企业存在的“人才讹诈”现象。

 《红色管理》第76节:控制强化组织战斗力(7)
  国内有许多企业以及猎头公司,都热衷于挖别的企业的墙脚,这样做也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不仅是钱的问题,关键是,挖来的人才要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市场也等不起,不像你自己培养的人才,想用打个招呼就可以了。因为在你挖人的时候,宝贵的市场机会可能就因此而丢掉了。

  从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人才复制模式中,我们还可以感悟到很多。我们可对时下正流行的西方管理理念进行一番反思。在西方传入中国的管理学MBA课程中,有一门课程叫职业生涯规划。与中国强调的蕴含内敛的文化不同,西方的这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宣导的是一种个性张扬的文化,在这种职业生涯的规划中,强调的是一种个人能力和个性的极致的发挥。

  有些管理学者按照西方的管理逻辑,在给企业组织中的员工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甚至将个人在企业组织中升迁的核心点归结为:要在企业组织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使自己变得不可复制,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关键成员,只有变得不可或缺,才能稳固其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

  而中国的一些职业经理阶层,一旦变成企业中的“顶梁柱”,就会在薪酬上与企业的老总讨价还价,甚至会出现“功高震主”或“占山为王”的企业管理现象。

  这种“功高震主”的现象一旦形成,将会对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组织肌体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并且也有可能妨碍个人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

  我们有必要对“不可替代”理论进行反思,建立起一种“可复制”的人才理论,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可复制”的人才培训机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6078.html

更多阅读

《红色管理》第97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5)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恰在这时,苏联政府又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中国核工业从创建一开始就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主要放在自力更生

《红色管理》第96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4)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邓小平理论创新实际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马列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苦苦求索的问

《红色管理》第95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3)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在以后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因此,党始

《红色管理》第94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2)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其次,共产党的解放思想是一个永远坚持不间断的过程。而企业所追求的思维创新则是间断不连续的,当新的“蓝海”开辟,它们就会停止创新,当“蓝海”再次变为“红海”,它们又开始创新。  最后,“解

《红色管理》第9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1)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第四,是“导向性”原则。组织的导向决定着全体成员的注意力。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企业的导向经历了一个从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促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的发展历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使命

声明:《《红色管理》第76节:控制强化组织战斗力(7)》为网友泡沫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