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余音的研究很了不起(序一)季广茂读了余音的大作,受益匪浅。他有见识,亦有胆量,敢说,会说,文字漂亮,语言流畅。他的许多观点,我都同意。 当下文坛,对于纪实文学应该特别值得注意,我也一直关心这个问题,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个工作他做了,所以我觉得他的研究很了不起。 目前,文艺学无论怎样创新,都是奄奄一息的夕阳学科,它之所以不断要"创新",而且已经喊了十几年了,就是因为它无"新"可论,当然也无"新"可创。原因很简单:一是不接触实际,二是缺乏理论训练。我佩服他对纪实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执著,相信他能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文艺学要有"现实感",有"草根性",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西方的东西也要介绍,古代的东西也要阐发,但都要以现实关切为根本、为核心;否则,就会失去核心、失去根本、失去动力。
![第1节:余音的研究很了不起](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40860782281.jpeg)
预祝大获成功!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趣书一册墨变金(序二)东方明余音是中国第一位,也可能至今还是唯一一位既会驾驶飞机,又能著书立说,既有记者的敏感、作家的灵性,又有理论家的深刻的新闻从业者,光凭这一点,我就觉得他非常有趣。 余音君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有点"另类"。那时,这位仁兄老是在一个叫做"中国特稿论坛"的网站上发帖子,跟人探讨、争论关于特稿、纪实文学的理论问题。我觉得有点好笑:你不去写特稿挣钱、挣名气,老是折腾"理论"干吗?出于好心,我真的想劝劝他。一段时间以后,论坛上很少见到余音君的帖子了,我估计可能有人已经劝说过了。 这段时间里,一些陆陆续续传来的信息使我对余音君有了更多地了解:他祖籍湖北,出生在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安徽省寿县。余氏家族是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家学深厚。1979年8月,余音君考入海军飞行学院,成为中国首批大学生飞行员;后来,又到海军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书院研究生班学习、深造;再后来,调到北京海军政治部工作,转业后在大连市委宣传部供职。本来,这是一条不错的仕途。可是,余音君却急流勇退,主动回归写作和研究学问。通常说来,有趣的人理应做出有趣的事。果然,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得知他完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特稿(纪实文学)理论专著。我这才醒悟:原来此君在"中国特稿论坛"上的偃旗息鼓,乃是埋头去做这等大事了! 拜读之下,我觉得余音君的这部专著果然透着浓烈的趣味,视角特别、观点新颖、独树一帜,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指导性。 当今社会,谁也离不开"经济"--钞票。因此,无论是哪一类文人墨客,面对钞票,大可不必羞羞答答,掩面偷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目前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自由撰稿人、业余作者甚至是专业作家,都踊跃加入特稿采写行列,他们是最先明白"挣钱才是硬道理"的先行者。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购房买车,提前步入小康社会,除了他们的勤奋,更主要的是他们选对了主攻方向,将撰写特稿(纪实文学)作为切入口。 我认为,余音君的《特稿采写宝典》深入浅出,好读实用。它可以使初学者少走弯路,使特稿从业人员更准确地了解采写规范,对于老特手和理论工作者也有启发价值:如果想发展,就得思考特稿的理论问题;如果不想被市场抛弃,就应该不断地"吸氧"和"充电"。 中国的特稿,由于深受读者喜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这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理论上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文学殿堂里还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余音君的研究,对于改变这种状况是十分有益的。我觉得他的确是在为中国文学做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当感谢余音君! (本文作者本名为魏肇权,上海作家。) 第一章 天生我才--你也能成为一名"特手"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1万多家报刊,日报每天的发行量达9800多万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报业生产大国,每天需要数以亿计的稿件。2006年4月,以转载特稿为重要内容的《读者》的期发行量已经突破1000万册;以刊登特稿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知音》等杂志的期发行量达到了五六百万册;中国第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因为特稿办得好,稿源丰富,各地报社纷纷向它购买特稿转载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特稿已经成为当下读者最喜爱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