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特稿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稿"特火",称呼也就乱了套:特别报道、大特写、社会大纪实、新闻纪实、新闻特稿、新闻故事、纪实特稿、纪实文学等等。就是今天,特稿的定位已比较明确了,你照样还会经常听到对她的各式各样的称呼。 第二节 新闻特稿派和纪实文学派 特稿"特"在何处?她与新闻文体通讯、文学文体当代故事、新闻与文学的交叉文体报告文学有哪些联系和区别?这又是特稿的一个大谜。

哈姆莱特只有一个,而10个人眼里却有10个哈姆莱特。 下面,请允许我把一些特手对特稿有代表性的解读罗列如下: 东方明:我对于特稿的理解,首先是新闻,然后是一种有别于通常消息、报道的特殊的新闻。特殊在哪里?那就是要求作者写出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故事。所以,特稿也是一种新闻故事--带故事的新闻。 李作明:特稿(新闻纪实)是一种篇幅较大的、特写性的新闻作品。 向熹(《南方周末》执行总编):一般来讲,特稿有这样的特点:篇幅较长、最接近文学。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较复杂,记者的某些情感穿插在其中,对文字要求很高。 关向东:特稿就是把身边闯进了你的生活的百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离奇古怪、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看似平常经过提炼又不平常的人和事,用特别的笔法,生动的语言,写出别具特色情节的,让人看了不敢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真实故事的稿件。 何春华:我觉得特稿之所以与其他稿件不相同,存在三个特别之处:一是特别有层次、有高度。每一篇特稿的主题都应该是针对提高读者的;二是特别新鲜、时尚。每一篇特稿的题材都应该是读者感兴趣的;三是特别有文采、有质量。每一篇特稿的文字都应该是读者愿意读、喜欢重复读的经典之句,甚至可以流传。 关捷:从外表看,它是长篇通讯与报告文学相嫁接的形式。内容上,它是一般社会新闻的放大。着重点放在案件、百姓真情故事上面。 钱勤发: 特稿高度的文学性体现在故事当中。如何运用文学技法写好故事,直接关系到一篇特稿的优劣。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虚构的文学作品,真实是它的生命。 徐国源、沈一明在《"特稿"新论》中认为:新闻特稿,既是"有组织性报道"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泛指各种新闻媒介中的特约稿件。这类稿件,是因新闻媒介在传播新闻信息的总体布局需要或特定的各种背景的需要,为反映传媒总体要求或特定导向意图而组织写作的新闻稿件。它有别于一般的纯告知性新闻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言论"或文章,而是有针对性、有特别视角,并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较系统、较充分解释的新闻体裁。 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在《特稿写作与报刊》中指出:"特稿,通常指报刊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个机构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 如果说,《华西都市报》的创始人、前总编席文举是当代特稿(他当时叫特别报道)的"催生婆",那么,张建新就是特稿走红的第一功臣。他曾任《华西都市报》编委,并长期担任特稿部主任、"特别报道"主编,对特稿特有研究。现在,他虽然离开了《华西都市报》,不再直接介入特稿,但是,在特稿江湖,他仍然是有口皆碑的。(为了铭记席文举、张建新对中国特稿暨纪实文学的历史性贡献,在本书"经典文萃"中,特意收录了席文举的《"特别报道"的策划秘闻》、张建新的《谈特稿之"特"》,以飨关心特稿发展的朋友们。) 张建新:新闻特稿,"特"在哪里?我认为"特"在它的文学包装上。新闻特稿具有可读性和故事性,就需要作者按照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运用文学手段来包装新闻特稿。通讯与新闻特稿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不同之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新闻特稿更强调可读性和故事性。而可读性和故事性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文学手段来包装。新闻特稿运用和借鉴文学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和事件,比通讯借鉴和运用文学艺术手段更彻底、更集中、更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讯与新闻特稿是不相同的。在保证新闻特稿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我认为,文学的各种手段都可以用来"制作"包装新闻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