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再比如医院,也经常发生一些稀奇古怪的社会新闻。1996年秋,我到大连海军406医院办事,无意中听说旅顺人于顺业倒着骑摩托车,而且是双手脱把,创造了一项"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因途中发生事故,于顺业摔伤住院。当时,我很是好奇:只记得历史上有"张果老倒骑毛驴"的神话传说,而今于顺业却"倒骑摩托车";不仅如此,更让我好奇的是,摩托车本来就是一个不容易驾驶、事故率比较高、价格也比较昂贵的交通工具,于顺业怎么会突发异想要玩"倒骑摩托"游戏?他做什么工作、有多大的经济实力?他的家人支持他冒险吗?"倒骑摩托"获得"吉尼斯纪录"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他住院的科室,医生不无赞叹地告诉我:他摔得很重,按照常规很可能成为植物人,可是他的毅力超群,经过系统治疗和刻苦锻炼,他竟创造了奇迹,治好了病,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可惜,昨天他就出院了。这么一说,更增加了我的采访动力。于是,我根据医生提供的线索,在旅顺转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于顺业……当时,"吉尼斯纪录"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所以,特稿"脱手倒骑第一人"投出去后,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还被《作家文摘》等转载。 类似在医院发现特稿线索的例子还有不少。前几年,《知音》有个王牌作者,名叫吴增丹。她不但文字写得漂亮,据说人也长得国色天香,是特稿江湖上的"一枝花"。一次,她凤体欠安,住进了医院。期间,她听说隔壁有个病人的故事很曲折,马上产生了采写欲望,并拖着病体过去采访。病友与病友的交流,推心置腹,很快,她采写的特稿《千万别倒下啊,我那生命相依的生死兄弟》就在《知音》发表了,而且,还分别获得了当月万元大奖和年度万元大奖。

四、向新闻线人"购买"线索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员工"。通俗地说,也就是有买方必有卖方。这一规律在曾经很清高、很特权的新闻行业同样适用。自从1992年,新闻出版单位进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以后,新闻媒体特别是都市报、晚报、生活报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而竞争的第一步就是新闻线索,谁的独家新闻线索来得快、数量多、质量高,谁就会在竞争中领先一步。于是,很多媒体相继打出了"重奖骷挛畔咚?的广告,以求购线索;于是,一批以提供新闻线索谋生的人--新闻线人应运而生。《新京报》开出"天价",举办了"首期万元线索大奖",不长时间便"名花有主",一篇引起较大反响的核心报道的线索提供者吴先生和王先生共同获得了1万元奖金。 新闻线人都是当地的百事通。由于他们交际广、信息渠道多,所以,一旦有了稀罕事,他们就会很快得到,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卖给报社换钞票。如果你与他们取得联系,以比报社高一些的价格收购他们的新闻线索,要是你瞧准了是个特稿题材,不妨多花点钱把它"买断",虽然破费了一些,但是,你垄断了题材,采写的特稿发表了,稿费要比"线索费"高出好多倍。以小钱换大钱还是很划算的。要是你手里握住几个好的新闻线人,他们就会源源不断地给你提供新闻线索,供你沙里淘金。 五、亲自策划特稿 亲自策划特稿周期虽然长一些,但是独家题材,中稿率比较大。特稿人阿成(不是哈尔滨作家阿成,而是广西钦州阿成)在特稿江湖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不但自己写得多、快、好,而且培养了几个弟子创办了"特稿工作室",实现特稿的产业化生产,为此大赚了一笔,他的别墅,在当地很有名气。在组织特稿生产之余,阿成也喜欢研究特稿理论。他的"一度水理论"对于把一般的新闻线索变成特稿线索很有参考价值。他结合自己的"加温"实践谈了这方面的经验,我觉得很值得广而告之,推荐给大家效仿: 写特稿的朋友们可能和俺一样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材:故事是真实感人的,但却不新颖,或者媒体已发表过类似的题材。写吧,就像茶壶的水烧了99°C,总感觉喝了肚里不舒服。不写吧,弃之可惜。那么,我们能不能加一把火增加1°C,让壶里的水沸腾?俺做过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