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六、向外地同行"求援" 天下记者是一家。要是你觉得本地没啥可写的特稿,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上也搜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特稿线索,那么,你不妨学一学李雅民,来个舍近求远,让外地同行送给你一个。 1995年春节前夕,李雅民觉得手里没活儿,就打长途电话询问时任山东《大众日报》总编助理的梁国典,问老朋友手里有没有什么重大新闻线索?梁国典告诉说:"泰安出了大事儿,市委书记胡建学‘带队‘,整个领导班子被‘双规‘,案情不明。上面有令:不得采访。你有本事?就去试试这个。"

李雅民听后眼睛一亮:如今大型"窝儿案"早已不是新闻,抓腐败的头子,无一不像刨花生那样,一镐下去,一提溜就是一大堆。但那时,沈阳慕马大案尚未见端倪,全国还没有一个地级市委全军覆没的案例,如果能捷足先登,肯定是一个爆炸性新闻。这条特稿线索勾得李雅民心窝只痒痒。但人家山东省会买你《天津日报》的账吗?山东省的记者不许凑前儿,中央级的记者也不敢涉足儿,你一个外省记者能沾上边儿?想都别想。可李雅民不想是不可能的。一个记者,其中的一大乐趣就是"逞能",即凭着智慧和勇气穿破一道道新闻封锁线,抓到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于是,他打定主意,要去抓这条满身长着毒刺、同行不愿碰的"桂花鱼"。经过一番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打入检察官内部,从而完成了反腐纪实经典之作《泰山下的较量》。 第四节 特稿线索的价值如何衡量 世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这句名言,对于特稿采写同样适用。 有过特稿经历的人都知道,新闻线索不是少,而是多得眼花缭乱,真假难以把握。新闻线索的特稿价值,是决定特稿成败的先决条件。题材好一半文嘛。新闻线索的特稿价值不可能用杆秤称、尺子量。那么,如何加以鉴别呢?你不妨试试下列方法: 一、 同类比较法 凡是具有"唯一"、"第一"、"首次"、"空前"、"填补空白"、"改写历史"、"打破纪录"等定语的新闻线索,都具有特稿价值。这些年来,我采写的"‘横渡渤海海峡第一人‘张健"的特稿《海上"铁人"张健妻子讲的故事》(《家庭》2000年第10期下半月版头题)、"‘南极冬泳第一人‘王刚义"的特稿《王刚义出征南极的台前幕后》(《家庭》2001年第4期下半月版头题)以及《于顺业:脱手倒飞长城》、《余乐平:中华卖诗第一人》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两个效益",秘密就在于此。 不仅是我,其他特兄特妹也都喜欢运用"同类比较法"来从新闻线索中"筛选"特稿。 《南京的感动:爱女双亲托起不灭的魂灵--中国第一尊平民塑像幕后的感人故事》是李作明的作品,他在回顾此稿的采写动机时做了这样的小结: 2002年3月,南京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一尊一年前死于捐献器官的女护士的铜塑像被立起来了。我当时眼睛为之一亮,因为捐献器官的事情并不罕见,而塑像则将故事的本身进行了诗意的升华。我想,这个并不起眼的冰山一角的下面一定有许多幕后的故事。于是我便与南京市卫生局、红十字会联系并前去采访。 这位护士叫于璐,是南京鼓楼医院一位漂亮的女孩。一年前,在她还有十几天就要披上婚纱的时候,意外的车祸突然降临。弥留之际,她的父母按照女儿生前的想法为别人捐出了角膜、肝肾等器官,而她的事迹感染着许多南京人加入到器官捐献行列。一些市民自发地行动起来,要为她雕塑一个半身铜像……一年后,这个雕像终于立在了她的墓前。在人类捐献器官史上,也许这是一个最感人的故事了。采访中,从于璐母亲的几位同事,从她的恋人到市民到艺术家,再到雨花台功德园公墓的领导,一天半的忙碌让我心潮久久不能平息。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彻骨的感动。于璐的母亲是位慈祥的大学讲师,她的回忆、泪水和那充满遐想的表情至今不能忘怀。在采访结束拍照的时候,我还特意采来一束小花放在她的墓前表示敬意,并祈祷这位美丽的女孩能在天国中安息。2002年6月,《知音》杂志发表《南京的感动:爱女双亲托起不灭的魂灵--中国第一尊平民塑像幕后的感人故事》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于璐的父母收到了全国各地1000余封读者来信,重庆卫视、安徽卫视及央视均做了专题报道。据南京市红十字会领导介绍,当时《知音》杂志在报摊上发行量上扬了许多。2002年9月,《知音》杂志还推出了相关反馈文章《南京,我们很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