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二、 名人"爆炒"法 名人之"名"在于"炒作",而"炒作"名人,也是新闻界乐此不疲的"游戏"。名人与新闻界在"炒作"新闻时永远都是"一丘之貉"、"狼狈为奸"。 吴小莉是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和时事记者,吴小莉祖籍河南。某一年,她回河南省亲认祖。张大奎闻风而动,迅速采写了特稿《吴小莉回老家》,发表在《华西都市报》上。责任编辑对此稿的评价是: 这是张大奎"抢"出来的一个背景新闻,题材不算新鲜,但有名人效应,也惹人注目。同时,由于这篇文章是国内第一次发表,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在港台地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编这个稿子的时候,编辑说:"大奎的新闻嗅觉比某种动物还要灵,一下就从一个‘棒棒新闻‘挖出了一个大新闻。"从"小新闻"里发现"大新闻",从"棒棒新闻"里挖掘深度报道,是大奎的长处和优势。 名人好写,也难以脱俗。名人并不是春夏秋冬都能写的,采写时一定要瞄准时机、找准角度、挖掘新意。 安徽芜湖有个大名鼎鼎的"傻子"名叫年广久,因为卖"傻子瓜子"走民营之路走得早而誉满天下。于是,年广久便成为特稿富矿。据知情人介绍,安徽有个作者咬住"傻子"不放松,只要年广久有一点点风吹草动,他马上就会有一篇特稿问市。几年间,在全国发了不知道多少篇事关"傻子"特稿,挣了不少稿费。单单在《知音》一家,就发过三四篇。"傻子"不傻,写"傻子"的特兄更精明。 其他人物,如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著名影星刘晓庆、著名田径教练马俊仁、著名作家余秋雨、贾平凹等,都是"箭垛子",也是特稿人的"摇钱树",几乎每年都有爆炸性的新闻。如果能接近、锁定他们,只要有个新闻由头,就能"新账老账一起算",挣个钵满碗溢、痛快淋漓。

当然,在"爆炒"时,应该讲究写法,忌落入俗套。《知音》下半月执行主编陈昕曾提醒特手们:"名人稿要做好,就必须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写,写出他们骨子里的东西,写出真情实感。" 三、以小见大法 名人稿、热点稿一旦露头,就会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你要想从中分到一钵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刚出道的特手,要抓住名人稿、热点稿,那就更难了。 能不能另辟蹊径,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刘郎的体会是: 写作这么多年,我一直比较留心那些看过了、听到了就让人人眼前一亮、心里一动的"小东西"。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小题材都能写成特稿,能写成特稿的都是那些看上去很小,一经发掘又有很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内容,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新闻素材。比如看到报上有一篇百十字的市井新闻,我往往会想,这新闻背后会不会有什么故事?人物身上会不会有戏?如果初步判断是肯定的,就进行采访,常常能收到以小胜大、出人意料的效果。从一滴水里看大海,可能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选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容易跟别人撞车。 四、反差透视法 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有些特稿,无须细看内容,单看题目,就能知道值不值得去读。如《博士女、硕士儿和擦鞋爹》(作者江枫)、《告慰广州,全校倒数第一名成了"点心王"》(作者湘男)、《高工九年深情关爱,农民工考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作者余音)等,都是运用反差透视法获得的经典选题。 五、逆向思维法 现在,各家媒体大都设有"热点追踪"、"焦点访谈"、"深度报道"之类的栏目,而《中国青年报》不愿意"凑热闹",却与众不同地推出了"冰点"栏目,专门发表那些本应该受到关注却被人遗忘的故事,而且广受欢迎,成为中国报界的一个名牌栏目。 在特稿采写中,特别是选择报道角度时,也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来强化新闻线索的特稿价值,以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离婚题材,是《家庭》、《知音》等女性杂志最难上的题材。原因很简单,太"大路货"了。可是,"同师长"却能运用逆向思维法去思考问题,采写了《博士离婚方案:将糟糠之妻培养成富婆》,将凄惨的离婚过程,变成"温馨"的培养、扶持过程,使反目成仇的夫妻各得其所后"友好"分手,让读者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