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五七"空难就发生在大连,站在大连港高处,就能看到那惨不忍睹的画面。当时,全国记者蜂拥而至,连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的海外记者也来了不少。每天下午,都在大连市委四楼多功能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由民航总局、海洋局、安监局等单位的领导分别通报头一天的打捞、事故分析情况,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每天,记者采写的新闻连篇累牍,无法统计。我也多次前去参加记者会,了解了不少情况。而王书春却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展身手,采写出了事件类经典特稿《我在电话里感受空难》。在与同行交流时,他无私地披露了自己的采写秘密: 大连空难,当时成为全国的新闻热点,救捞成为热中之热。几百名记者守着,天天出新闻。我们特稿还能写什么?当然能写,找"热"中的"冷"点。我发现了一个人,一个第一次下海救捞的青年人王德好。可写他也不行,因为太多的记者盯着他。于是,我跑到烟台,找到他的未婚妻,写这个姑娘"在电话里感受死亡"和他们之间在面对死亡与面临死亡过程的爱情感受。我觉得我成功了。这个稿子在《家庭》发表后,获得读者的好评。这对年轻人的特殊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六、历史揭秘法 什么是新闻?大家都知道,中国最常见的定义是陆定一下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可做两方面的解读:一是刚刚发生,过去没有的事实;二是过去发生过,现在又有新的发现。比较而言,后一个方面的特稿价值也许更大,却常常被特友们忽视。 我是飞行员出身,对有关飞行、空战的历史事件情有独钟。比如说,"九一三"林彪出逃是重大的政治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彪为什么要出逃?怎么出逃?为何从山海关机场出逃?出逃时是否被人劫持?飞机出逃以后是否像有些人回忆的那样,绕着机场盘旋了一圈?都有许多说法,都是历史之谜。正巧,我所在的航空师当年就驻扎在山海关机场,而一些离退休的老首长都是事件见证人。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些见证人都担心祸从口出,对当时的情况不愿启齿。1999年春天,我带着这些疑问,多次登门拜访,并把自己收集的一些关于林彪出逃的书刊资料拿给他们看,动员他们打消思想顾虑,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终于撬开了他们紧闭的双唇,写出了特稿《林彪出逃山海关的前前后后……》,被多家媒体争相刊发。 七、"出口转内销"法 这些年,中国国力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大为增强,过去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向外国人学习;现在,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出国门,留学、经商、考察、旅游、进行国际合作,与外国人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共谋发展,很多人因此名声在外,为国争光,也因此受到国内媒体的青睐。

1999年春,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刘亦婷被哈佛、哥伦比亚等美国4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她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并被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新华社向全球播发了新闻通稿。 1999年8月1日,刘亦婷办完一切手续,在登上去美国的飞机之前,搂着爸爸妈妈说:"我走了,你们有时间写书了,快把你们培养我的过程写出来,去帮助那些渴望得到指点的父母和孩子吧!"于是,这本由她父母亲合著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两年后出版了。于是,刘亦婷一鸣惊人。如果把在国外获得成功的刘亦婷的成长历程写成特稿,肯定会洛阳纸贵。 同样,把"走出去"为国争光的青年钢琴家朗朗、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维和高官"廉长刚、NBA篮球明星姚明等等列为采写对象,通过采访他们本人及其亲朋好友,都可以写成分量十足的特稿。 八、"周边有事"法 日本常常把与邻国之间的摩擦称作"周边有事"。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把人与自然、环境、动物等之间的联系、矛盾称作"周边有事"。而且,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与动物的题材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看来"周边"不再平静,的确"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