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商业奇迹的诞生:赢在华西》
2004年9月,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趋向。纵观华西发展之路,华西始终在实践着这个重要论断。 从"农业起家"到"反哺农业" 如果说华西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的话,那么,华西人捏成的第一个雪团则来源于农业。从1961年建村,艰苦卓绝的"造田运动"使得华西在20世纪70年代粮食亩产突破1吨,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从而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70年代,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把目光盯上了工业,开始偷偷地"造厂","日积月累,聚沙成堆"。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此后,华西走上快速发展的工业之路。近年来,华西开始实践"工业反哺农业",把零零散散的老厂房集中到园区,仅3年时间就增加1 000多亩土地。他们用了3年时间,投入5?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北"继续搞好"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科技园;投资2 500万元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高科技进行大棚种植,成熟的南瓜竟达50多公斤!如今大棚不仅有蔬菜、瓜果的销售收入,还有旅游观光的收入,2006年利润已超过100万,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 华西"以工促农,以工建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如今华西农业已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具备了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林网水利化、品种多样化四大优势。
![循环经济3r原则 第38节:第三章 赢在模式:链式经济 循环经济(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33148682792.jpeg)
火车跑得快,全靠工业带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吴仁宝顶住"不务正业,破坏以粮为纲"、"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把农业的内部积累投入工业,他们以一个500多公斤重的大磨盘起家,办起了粮食饲料加工厂。1963年后,又办起了废纺站、铁匠店。1969年,他们又顶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创办了小五金厂。其后,又创办了板网厂、塑纺厂等。1994年组建的华西集团公司,下属八大公司。在2005年度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94位;在"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名列第41位;在"中国综合类制造业"中,名列第5位。 吴仁宝说:"华西村要将工业的积累逐渐投入到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是真正带动华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农业和工业带动的第三产业 农业为华西奠定了自然基础,工业为华西提供了资金保障,华西的金字招牌招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华西的第三产业像一盘美味佳肴,需要的菜和配料都有了,就看华西人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