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商业奇迹的诞生:赢在华西》
所谓"废纺",就是把碎布、破棉絮加工成废棉花,再纺成线,织成土布。这种不白不黄的土布,粗厚结实,御寒吸汗,价格便宜,迅速走俏市场,深受农民欢迎。生产的这种土布,1斤最少赚0?48元,最多赚0?68元,一位妇女一个月能净赚四五十元,在当时能买150多斤大米!第一个冬春,废纺站净赚了1?4万多元,不仅富了农民的"钱袋",而且壮大了集体经济。 那几年,华西的村头巷尾,树身树梢上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团团旧棉絮纷纷扬扬,挂在树上,粘在窗棂上,似白雪梨花,似榆钱柳絮,构成了华西"江南农民旅游中心"的最初底色。 后来,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这种土布在市场上成了过时品,利润越来越低,再加上男女劳动力已逐步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战场,1968年冬华西废纺站停办。但谁也不能否定,它是农民走向市场的前哨,是后来华西织布厂、华西精毛纺厂的引线。 场景二把钱砸在铝板上 吴仁宝是一个对生活需求容易满足的人,他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却把他创造的亿万财富都归为集体。吴仁宝又是个不知足的人,在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止向前的脚步。他带一些办厂骨干,一次又一次地闯进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上海。每一次到上海,他都是抱着觅"宝"的决心,期盼能找到一个好项目。 一天,和一位经理谈起发展项目,吴仁宝叹气地说:"不好办啊,华西村这几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 这位富有经验的经理听了吴仁宝的烦恼,建议说:"如果要投资的话,可以考虑办轧铝板厂。这产品我看可以上,你们不妨再摸摸同类厂的情况。投资可能大一点,但我保证五年内产品畅销不衰,一年半内保证能收回全部投资!当然,我只是建议……" 也许说者无意,但是听者却有心。吴仁宝走南闯北几十年,交往的人不计其数,这样的行家口中说出的两个"保证"在他心里是有分量的。回到华西后,他立即走访了几家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子,全面深入地进行实地考察,一个细节也不放过。调查的结果是吴仁宝相信了那位经理的"两个"保证。

经过论证肯定吴仁宝马上召开了党支部扩大会,专门研究项目。在权威的理论、同类厂的实例和各种数据论证面前,大家都认为办轧铝板厂是可行的。 1985年6月,华西轧铝板厂正式上马了。1987年5月,华西的铝板走向国际市场,远销法国和德国。 场景三"待乏"原则 1982年11月,华西打完了稻谷,种上了小麦。吴仁宝即率吴协东、朱玉良、朱凤林、赵凤娣等一行9人坐飞机来到北京,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北京顺义、昌平的社队企业。昌平马池口村创办的暖气片厂,机声隆隆,规模宏大,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