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失败者史玉柱的财富人生:巨人归来》
那时候,史玉柱坚定地认为,多媒体教育软件将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场革命"。事实证明史玉柱当时的判断并没有错。今天,中国依然有多家多媒体教育软件企业在市场上尽情享受着赚钱的乐趣。 公开的消息说,史玉柱当时为多媒体软件项目的投入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开发基地除了巨人集团的总部珠海,还把上海也作为研发地。因为上海的教育水平相对全国而言是很先进的。 我们甚至查到了当年珠海巨人集团为多媒体软件设计的一个简单的推广计划: 第一,准备阶段完成主流媒体的宣传准备工作,包括报刊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POP是Ponit of Purchase的缩写形式,指的是购买地的促销广告,这是国内外一直广受关注的广告形式)、宣传册的印制、宣传品的定制以及珠海培训会的筹备工作。 第二,实施阶段主要将广告进行铺开,投放单位为各地的晚报、中学生报和青年报。 第三,在渠道的扩展计划上,除了按照传统的思路发展电脑经销商,还要开辟以书店网络、百货公司网络、教育系统网络(包括各地各级的教育委员会和直属中学)为对象的直销网络。而在促销的方式上,则采取展览会和研讨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 好的项目加上好的推广,所有的景象都预示着史玉柱和珠海巨人集团的美好前景。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珠海巨人集团开发的多媒体教育软件依靠的是中文之星的支持,操作比较繁琐,而且缺乏硬件载体使得这一套看似完美无缺的软件无法适应市场。 之前史玉柱还曾尝试进入过手写电脑市场。1994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视察珠海巨人集团的时候,就曾经在珠海巨人集团生产的手写电脑上写过字。 此前的1993年,巨人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多种产品,其中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当年销售额即达到36亿元。 然而辉煌却是昙花一现的。 1993年,中国电脑市场风云突变。随着西方16国集团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康柏、惠普、IBM等国际著名电脑公司大举入境。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对决,以珠海巨人集团为代表的民族IT业开始走向衰败。 许多年后,有人议论,如果珠海巨人集团坚持在电脑行业发展,或许不至于落到日后的结局。其实这样的判断也仅仅是一厢情愿而已。 当时的市场现状是,珠海巨人集团从桌面印刷系统和汉卡起步,其市场覆盖面有限,幼弱的民族IT业基本上缺乏与国际品牌抗衡的能力。 1994年以后,全世界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珠海巨人集团的汉卡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为微软推出了办公软件。巨人如果继续从事软件开发,抗不过猖獗的盗版;搞硬件,又没有核心技术。 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竞争者的增多,整个中国IT行业的利润快速下降。资料显示,1993年一台手写电脑的利润可达500元,但是到了1995年已经迅速锐减至50元,仅够维持基本的成本以及日常开支之用,并且还需要提供繁杂的售后服务。

史玉柱是一个特别善于总结自己的人。 这两次在自己赖以起家的行业--IT行业里折翅,史玉柱发现,不是自己的技术不行,而是自己的产业缺乏硬件支持。而以珠海巨人集团当时的资金水平,也不可能自创一个硬件生产平台,这成为史玉柱的一根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