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龙行天下》
前言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的工厂后,中国制造在最近几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质量,劳动力及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汇率,环保,贸易保护等尖锐的矛盾凸显了问题的严重。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中国能不能产生真正世界级的企业?在什么行业,什么时候? 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从1970年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开放的贸易导致了全球分工合作的深化,规模经济大大提升;信息化和外包的普及促进了产业链在全球的重新布局;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进一步加速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逐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充分地利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机会。中国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它们和大规模制造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中国制造的巨大成本优势直接带来了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快速转移。中国迅速成为了世界的工厂。 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章。这样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原本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贸易冲突等问题。创造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核心是本书提出的成本创新的概念。成本创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1)企业通过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低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成本; (2)企业创造性地应用种种方法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主要是应用型)创新,从而带来性价比的大幅提升,创造全球竞争优势。这个战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几个基本的假设上的:任何企业(和国家)的竞争优势都来源于把自己的资源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转化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中国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最大的资源优势依然是低成本的劳动力,当然,随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也在逐渐从生产线上的简单劳动力提升为工程师,设计,管理等人才,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第二阶段优势的源泉。另一方面,由于整个国家的研发教育体系的局限和积累的不足,中国要在原创,前沿的基础研究发明方面有质的突破还需要时间的积累。自主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核心问题是我们自己的资源、能力都非常有限,跨国公司又很强大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创新道路,才是真正有效的?中国未来十年创新的基本指导思路应该是"成本创新",因为这是穷人的创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