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龙行天下》
感谢

这本书的写作酝酿于1998. 当时我刚刚成为INSEAD(欧洲商学院)的教授,和Peter Williamson教授成为同事。我们谈起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以及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正在抢夺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基础如此薄弱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这样快速地崛起。1998年12月,我回到中国进行了第一轮企业访谈。那是整个研究的开始。 我们非常幸运地赶上了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我们的研究也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国际化程度的快速提高而不断深入。 一晃就是十年。本书是这十年近距离观察研究中国企业发展的心得提炼。重点是希望对中国制造的未来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建议。 我们的研究得到了众多中国企业家的长期支持。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王石,李东生,牛根生,麦伯良等的思想对本书的观点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我在研究道路上的成长帮助重大。而除了一本正经的企业调研外,更多的思想火花来自于和长江商学院的近千名企业家同学在课堂内外无拘无束,推心置腹的交流。他们无私地分享自己企业发展中的经验和痛苦,对我启发良多。我们衷心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企业家们。 Williamson教授是研究企业战略和跨国公司管理的国际权威。和他的合作对于真正理解过去三十年国际化发展和跨国公司战略的演变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我们俩这十年的合作也是对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未来合作模式的一个小小的样板。 好的研究,就像好的企业一样,不但需要理想,愿景,和坚持,同样需要人和资源。INSEAD和长江商学院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支持这项研究。刘勇,田子睿,何晓明在过去的三年中提供了一流的研究支持。肖华,温翠玲,张宇,Kevin Foley 和其他很多人也在这项长期研究的不同阶段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