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黄光裕如是说》
这一点其实也可以参考美国零售业的发展情况。例如,美国市场最高份额的零售企业沃尔玛所占市场份额已达25%以上,但是,它并没有垄断,相反却在不断地降低商品价格。而在中国,从全国范围来看,前四家家电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仍没有达到30%,所以,目前国美关注的并不是是否会形成"垄断"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加快整合步伐,以求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拥有对市场更大的影响力。而在此过程中,低价依然是国美一个最主要的策略,始终不会改变。 事实上,国美也不敢以垄断地位来抬高商品的价格。 这是因为企业的成本优势(规模经济效应)是家电零售业的主要优势。如果因为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便放弃了其主要优势,为了高利润而去选择较高的定价,那么既有的规模小、效率低的竞争对手就可以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而潜在的竞争对手也就具备了加入竞争的动力。之前家电零售击败百货商场的历史就会重现。 "规模经济-低成本-低价格"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生存的核心,是其赢利模式。而这一模式是可以轻易被模仿和复制的。为了维持和扩大市场地位,在城市里拥有强大市场地位的国美与苏宁,不可能轻易尝试"高价格-高利润"路线的。这是因为在定制经济中,价格的形成机制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短缺时代的价格是制造企业的成本加利润。产品相对过剩的时代,是众多厂家拿着产品去碰撞出一个价格。这个价格的形成路线是从消费者开始的。而零售连锁业给消费者呈现的实际上是消费者自己接受的价格。零售连锁业对价格起到的作用是将消费者需要的价格反馈给家电制造业。制造企业必须按照这样的价格来制造产品。如果不按照这个价格来生产产品,企业就没有资格参加竞争。 这个时代只存在消费者价格霸权不存在网络霸权,连锁网络越大仅仅意味着它对消费者定价权利维护的能力越大,因此,它非但不会提升价格反而会更为坚定地执行消费者的价格意志。 并购大中之后,就形成了国美和苏宁的双寡头竞争局面。而这将更有利于企业形成良性竞争。苏宁总裁孙为民认为,其实双寡头竞争对投资者、消费者更有利。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竞争更讲求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有规模的大企业竞争更加理性,因为它后面有投资者的鞭子、消费者,以及整个社会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 具体而言,这次国美对大中的成功并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对厂家的包销定制的产品规模更大,产品线更长,厂家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第二,合并后规范了行业的竞争秩序,以前无序的、恶性的价格竞争会逐步朝着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前进; 第三,物流的整合、信息平台的对接,将更加有利于厂家减少渠道成本、市场推广费用成本以及研发产品的准确性,并且更加适应消费者需求;
![第52节:外商才是真正对手(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04766369652.jpeg)
第四,对双方的资金流来讲,可以说更充沛了,这些都是1 1>2的结果,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上游厂家,将更多地是采取现金采购的方式。而商品在这样广泛的渠道中可以加快流通速度,减少厂家库存积压压力,加快生产周转,专注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而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当然,这对上游企业的要求也更高了,只有制造业和流通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摆脱恶性竞争的泥潭,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垄断"的判断标准正从"市场结构标准"向"企业行为标准"转变。企业规模本身并不会造成"垄断"。只有当"规模"被证明来自于对竞争的限制或者"规模"被用于从事反竞争的活动时,企业才被证明是"垄断"。美国早期的反垄断都是从规模判断,一旦企业规模过大,就要被人为拆分,比如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