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无条件服从》
“创新度”是衡量企业投资价值的最佳晴雨表。 在高科技行业,创新是导致首席执行官薪酬发生短期和长期差异的因素之一,平均分别占23%和15%的比率。 此外,其他研究结果也表明,创新已经成为首席执行官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原因不会出于对薪酬的担忧。埃森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83%的高层管理人员深信,本企业今后的发展“将更多的依赖创新”。1999年的时候,威廉?邓肯总结了各企业年报总裁致辞栏目中最常用的词语。 换句话说,首席执行官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即使如此,他们中仍有许多人也不得不承认,总体而言本企业在创新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根据阿瑟利特尔的一份调查,只有约四分之一的首席执行官认为,他们的企业具有获得成功所需的足够的创新精神。甚至在创新观念方面,很多企业管理人员也存在不少“歪解”。 “企业现行制度通常会与新设想和创新精神相抵触,高层管理人员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延续企业传统的行为方式。我们需要发动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彻底造就一个全新的企业。我们要学会预见无法预知的事物。”你十有八九也听过这种观点。诚然,其中某些观点不无可取之处,然而它们却很难成为推动企业转型的根本。创新的关键并非是对“某些美好设想”的刻意宣传。创新的实质在于深入挖掘、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巨大潜能,并以此获取实际的收益:如新的产品和服务、新的工作方式以及能够真正赢得利益相关人士关心和关注的新的效率,那就根本算不上是一种创新。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首先,要换一种思路看待创新。对于企业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观念。事实上,在如何对待创新这个问题上,企业需要采取截然相反的方法,要避免大张旗鼓的(通常也是盲目的)搞大规模、耗资巨大的“文化革命”,而是从业务问题出发,马上着手,释放企业内部蕴藏的创新潜力。这样,企业不仅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即创造出新的效率、新的产品和服务等,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也会随之悄然改变。 围绕创新问题的诸多困惑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理解上的误区: (1) 创新具有偶然性。 如果认为创新大多具有偶然性,仅此一点,你就不可能作出积极的规划,那么,你又如何指望总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呢?也许你会反问:许多人尽皆知的发明不都有侥幸为之的成分吗?譬如,美国学生大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1928年的某一天,细菌学家亚里山大?弗莱明的培养皿中碰巧长了霉菌,结果他发明了青霉素这种新药。 然而,这些事例是否说明创新方法的根本就在于一种机缘巧合呢?如果试着向世界地图投掷飞镖,经过1000次尝试后,恰好有几只飞镖的位置发现油田,那么,这种“飞镖找石油”的方法是否能够取代一步一个脚印,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石油勘探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 个别敢吃螃蟹的人。 你或许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发扬创新精神离不开少数“敢吃螃蟹的人”,他们的作用是革命性。在他们的带领下,企业得以破除积重难返的惰性羁绊,从而为创新思想开创出一片自由的天地。
![第27节:新世纪的人才创新(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03929765812.jpeg)
其实,面对此时此景,创新者扮演的角色不外乎“救生员”。而采取“游击”的方法来对待创新,无异于把创新当做企业危急关头的一根救命稻草。照这种逻辑,企业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一个迟钝、低效的组织形式,而创新只属于少数以创新为己任、专职从事创新工作的人。这样一来,企业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卸下了创新这个包袱,无需为推动创新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