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领导者论(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03399174097.jpeg)
系列专题:《教父级CEO的商道智慧:任正非如是说》
企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战略阶段要求企业家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引领工作。具体说来,一个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拥有以下这3种类型的企业家: 第一种,企业经营者。当企业处于初创期时,它最需要一位能力超群的企业经营者,他必须要能承担起企业最主要、最基本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管理工作。这类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善于捕捉商机,迅速出击,获得成功。 第二种,企业管理者。当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型或大型企业时,由于影响企业继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管理,因此企业家要转向管理型,此时他的职能主要是组织、控制各职能部门,而一般不直接组织经营活动。在这个阶段,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成为影响管理的成效及水平的关键点。 第三种,企业领导者。当企业进入了成熟期,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更复杂的管理需求时,企业家不仅是管理者,还必须是具有战略思想的领导者,他要懂得统筹学理论,能在变化的环境中看清前进方向中的机会和威胁,他要保持强烈的创新观念和激情,关注新事物,勇于冲破各种习惯,坚持不懈于更高的目标。 在华为发展之初,任正非是第一种企业家,军人出身的他拥有技术优势,能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可能出现的需求。所以在他的带领下,华为从一个代理商向自主研发的技术型企业转型,虽然走过了一条曲折不平的道路,但是华为今天的成绩表明,任正非当时为企业选择的起点是正确的。而随着华为一步一步地壮大成长,随着诸如郑宝用、李一男、孙亚芳等技术能手和管理能手的加盟,任正非已经不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他的角色逐渐向企业管理者转型。在这个时期,华为出台了《华为基本法》,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明确了华为要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的远大目标,任正非的个人威望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 对于任正非来说,1998年是他个人管理风格转型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一年,受世人瞩目的《华为基本法》刚刚出台,但在任正非看来《华为基本法》是一次对华为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事实上,任正非这时已经瞄上了著名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流程化管理经验,多次出国访问也促使他关于"建立华为职业化管理体系"的想法逐渐成形。在自觉不自觉中,任正非将自己的角色从一个管理者向"领导者"过渡。 企业家在这个企业没有太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个企业最有生命力的时候。所以当企业家还具有很高威望,大家都很崇敬他的时候,就是企业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时候。所以我们认为华为的宏观商业模式,就是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 2000年的任正非更多的是退居幕后,集中精力考虑华为的国际化进程。华为最终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而最大的一个课题,则是如何让华为摆脱对人的依赖,最终实现依靠制度和体制完成良性的成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正非不允许出现个别人主宰华为的情况出现,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年李一男与郑宝用纷争,任正非一直没有介入,或许那时他已经在苦苦思索,如何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既能挽留天才的李一男,又能有利于推动华为职业化的发展。或者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当年李一男没有出走华为,今天的华为也许会走得更远,但是关于公司职业化、流程化的进程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历史已然无法改变,任正非选择了壮士断腕的悲壮之举,成全了李一男,也找到了一条也许并不算捷径的转型之路,事实证明,华为是苦尽甘来。而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任正非也有意识地做了安排,淡化自己对公司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