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步入国学管理大道:让管理脱下洋装》
第二讲 修身篇 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尽管也越来越强调领导者的影响力以及人格魅力等因素,但仍然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出发点和目的仍然以“管人”为宗旨,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教人怎么管理好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其实就是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做人、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能管理别人的人,不见得能管好自己;同时我们无法想像: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一、人贵有自知之明——为什么有人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

1.了解自己是做人的基础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我们总会发现一批才高八斗但处处碰壁的倒霉蛋,有人将之归罪于时代和环境,但细细究来,这种人的结局不能不和他们乖张的性格有关,而对这种性格进一步分析,这种人往往是心胸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者,或者是狂放不羁根本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傲慢之辈。典型如古代击鼓骂曹的弥衡之流,走到哪里骂到哪里;如今这类人也不鲜见,而且这中间有不少还是号称学过工商管理的“高级人才”,遗憾的是这种人无论走到哪个单位,都处理不好起码的人际关系。是这个单位不好吗?换一个单位依然如故,走到哪里都觉得是小人当道,自己总是怀才不遇,结果是走一处骂一处,走一路骂一路,甚至是干到老骂到老。我们归纳一下,这种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视甚高,高到了不知自己是谁,自己究竟卖多少钱一斤。这种人一生最大的失败恐怕在于缺少自知之明。诚如古人所言:“量随识长。然有人识长而量未长,何也,实识未至也。”这段话说的实在是太精辟了,用今天的话来讲,这种人是典型的理论脱离实践,其见识根本就没长上去,所以根本不懂得如何做人,当然也就谈不上怎么做事了。 正因为如此,老祖宗才反复教导我们在做事之前首先学会做人,而要做人又首先要“知己”。在教导我们应该“知己”方面,说得最明确不过的莫若老子了。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里有如下透彻的论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