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步入国学管理大道:让管理脱下洋装》
意思是说:智,只是自我之智,今天看来主要指的是智商;明,是心灵之明,更多指的是一个人的情商。“知人者”,只是知于外,属于智者,是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因此,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算是有智慧的人;而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的明道之人。所以,我们在谈怎么做事、怎么做官时,首先要搞清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是要想知己者首先得“想”知道自己,纵观有“自知之明”一说,已引申为一人有着谦虚态度,知道自己不足之意。其实自知者,是既知道自己所长,有着充分的自信,又清楚自己的短处,虚心补之,故曰:自知者明。不少人认为知人和知己这两个方面自然是知己者甚易,因为世上最了解自己的还不是自己?喜怒哀乐,心知肚明。于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到了如何琢磨别人上,可是琢磨来琢磨去,往往把别人琢磨偏了,为什么?因为他常常是以自己之心来揣度他人之腹。但关键自己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弄清楚,自己“昏昏”,怎么知人“昭昭”呢?由此看来,欲以知人,必先知己。看来,一个人最大的困难就是了解自己了。它需要以平常之心,权衡利弊,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能在管理活动中、人际交往中做到不卑不亢,既能知足常乐,又能积极进取。不过,古往今来并不是世人皆能知己,因为人有一个最大的劣根性,就是总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仿佛比周围的人都要高明。这从正面理解是自尊,但是“过犹不及”,如果过度,就变成了自负。心理学告诉我们:自负其实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 那么了解自己什么呢?一个人无论高贵与卑微,此生一定要有几个明白;首先明白自己是谁,其次要明白自己生活在什么时代和国度,还有一点就是要明白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明白自己是谁就是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以设计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用今天时髦的话讲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明白自己生活在什么时代和国家,是为了确定自己的作为;明白自己的位置是学会如何把握好自己作为的分寸。如果这几点搞不明白,必定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失败。

老子认为:只有“自知者”,才是属于明于道的。因为一个明白人,属于既知人又知己,又知时代,那才是内外皆明。按老子的观点,智,仅仅是显意识,它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给自己来个准确定位,这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老子第二句话说的是能战胜别人的人,属于“胜人者”,是有力的人,不过他凭借的仅仅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而“自胜者”则是能战胜自己的人,只有能够正视自己的弱点,并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因为他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所以,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