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步入国学管理大道:让管理脱下洋装》
个人举止:整洁而有条理,写字很小,待人非常友好,喜欢刨根问底,注意倾听,目的是想抓住对方的漏洞。 目前还流行一种“九型性格”分类法,与上述方法大同小异,不过增加了几种:一种是天生的质疑者,这种人可能由于人生不顺,受过某些挫折和打击,因此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常常与权威较劲,说话比较尖刻;再一种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别人总用高标准要求,看不起用歪门邪道取得成功的做法。这种人一辈子会活得很累。了解这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便于人们对自己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另外也是为了了解别人,便于交流沟通和管理。 无独有偶,在我国古代也有一种把人分成四大类的方法,不过是按照人们对外界看问题的角度原理来划分的。古人把“理”分为四种(有关这个内容我们在后面还会进行详细介绍,这里主要讲人的特点): (1)道理:天地万物自然生化之理,主要指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事理:社会事务运作的理,如政治、军事、生产中的法则和规律。 (3)义理:人伦之理,礼仪教化之理,相当于道德礼仪学说。 (4)情理:人的性情感情之理。 那些注重道理的人,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他们看问题主要从自然规律上分析,因此冷静,逻辑性强,重实证但死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社会活动能力不强。比如不少科技人员都属于这种人,他们往往不屑于权谋之术。 而注重事理的人,往往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这种人善于处理纷繁之事,应变能力强,敢承担责任,权力欲强,他们往往不按游戏规则办事,为达目的,不惜破坏自然规律。他们常常是组织中的领袖人物。 注重义理的人事事以道德为出发点,属于道德君子,但往往处事显得迂腐,在和平年代是道德的教化者,但在复杂的竞争中往往是失败者,这种人往往被称作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 情理之人感情色彩相当重,待人接物把感情放在头一位,很可能因情害法,或无视周围舆论,这种人常常是政治斗争或生活中的低能儿,用唐明皇评价李白的话来说:“非庙堂之器也。”

性格形成的后天成分主要取决于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童年时期,此阶段主要受家庭影响。遗传并不能决定个体将会是什么性格,但父母的性格特征会通过教育及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子女的性格形成。第二阶段是读书时期,此阶段主要受学校和老师的影响比较大。第三阶段是一个人走上社会,这个阶段最为复杂,会受地域文化、工作行业、工种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