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步入国学管理大道:让管理脱下洋装》
2.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 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呢?通过修身。修身是一个人起步的标志,更是作为一个成功管理者的头一门必修课。因为惟有修身,才能服众;惟有成为魅力型领袖,基业才能长青。我们可以把它视之为魅力领袖定律。 在被奉为经典的儒学教科书的《大学》中,对关于如何修身,有着明确的论述,这就是所谓的“三纲”与“八目”。应该说《大学》是中国最早的管理学。 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即显扬美德,革新民习,以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可以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地。 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的作者在这里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证,无论是由大至小还是由小至大,要“明明德”于天下必须经过八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八目”。由大至小,条目之间反映的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由小至大,条目之间反映的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楚,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也就是说要在你的内心深处首先构建一个正确的认知架构,或者说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心意不端的人能够有良好的修养,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能够对家庭负责,同理,一个连家庭责任感都没有的人又怎么能会对组织忠诚?

这也就是《礼记》里所说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后来对此有了更为明确的论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就是中国式管理的最大特点,首先把管理自己放在最基础的地位!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提高领导者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有修养的人呢?那就是君子。在《论语》中孔子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论述,他是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论述,不过其核心都是围绕着“仁,义,礼”而展开的。仁从该字的构成上是二人,引申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它以了解人性,尊重人格为出发点——讲的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