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步入国学管理大道:让管理脱下洋装》
第三,“人本管理”同西方的主体文化即科学文化是相矛盾的。西方的科学文化强调理性、规范性,重视量化分析,从早期的泰勒制到现代的现场改善、流程再造,无不突出了对“事”或“物”的管理。而人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人是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社会动物,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人又是在不断发展的,这本身就决定了人是无法用纯科学的、纯理性的、数量化的手段测定和衡量的。用纯科学和理性的手段来管理人,是否又将人当成了机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认同与抗阻。认同,与管理者合作,企业就能成功,就能获得好的效益;抗阻,企业就难以成功,也难以获得好的效益。利益与目标会使人“认同”,但人的自尊又会产生“抗阻”,如何改变人是工作的附庸这一现状,恐怕现在没有哪个企业敢说从理论到实践解决了这个问题。说白了,有些企业是将“人本管理”当成了一个幌子。因此,西方的“人本管理”并未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 例如,员工是否是企业的“主体”,直接关系着“企业发展”。传统的理论称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但学术界认为不要在什么“主人翁”这个概念上转圈子了,说开了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就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观点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核心还是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将员工变成主人呢?西方企业采用员工入股的办法,中国现在也尝试用“入股”的办法增强员工的主体感。
![第29节:管理篇(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95124299910.jpeg)
说到根子上,西方的人学虽然对如何管人进行了大量探讨,但总是将人看成是生产要素,没有达到尊重人的尊严的程度。上述这些问题用西方文化无法解决,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则要比西方进步得多。 1982年8月11日,美国旧金山首次举行孔子诞辰2533周年祭祀大会,当时的里根总统派代表致祭词说:“孔子崇高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揭示了全人类丰富的处人处世原则。”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为什么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发源地的西方,这些“明白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在管理上表现为注重“法治”、规范管理;中国儒家文化学说则是“人文”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是极富人文特质的人文文化。它强调“以人为本”、群体和谐、义重于利,强调“仁政”和“德治”,这才是与“人本管理”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民本”的管理思想,使许多学者开始认识到东方管理文化和思想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