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源次贷危机:财富幻象》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管理者错误判断预期收入的一个实际例子。这家公司的组成人员包括华尔街的操盘老手、金融家和著名经济学家,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精于计算和建立数学模型,认为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必然导致均衡状态,未来的收入可以预期,而风险可以控制,利润可以稳赚。 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30亿美元的资本金,承担着1400亿美元的负债,负债和资本金比差不多47倍。除此之外,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还持有标的价值高达12 500亿美元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在运用高财务杠杆和频繁交易获得高回报多年后,他们碰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这打破了其套利交易的基本假设,多年积累的利润和资本金在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力下,耗尽速度远快于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这家公司也最终走向破产边缘。3 可见,即便是高智商的运作能手,在预期利润的诱惑下,也会因误判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而翻船,更不用说普通的消费者了。 收支习惯的错觉 对市场判断的错觉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单单是美国。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只要有股市和房地产这种波动性大的市场,财富错觉就会出现。因为下列因素,美国人的错觉比别的国家更大,这正是本章要特别指出之处。
![第16节:美国式错觉(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83170347934.jpeg)
从居民收入上看,美国实行的是年薪制,西欧以及亚洲一些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则是月薪制。在工资相等的情况下,年薪制和月薪制的实际收入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前者以年计算,后者以月计算。财富错觉仍然会产生,因为年薪制是月薪制的12倍,所以美国人计算时,会觉得自己的工资数以万计,而西欧人和亚洲人的月薪制工资则数以千计,感觉上前者多于后者。 从居民支出上看,美国执行的是商品不含税的标价体系。商店出售的商品价格只是商品售价的一部分,付款时需要另付消费税。西欧和亚洲国家不同,标的是全价,税已经包含在内了,购买时付的是和商标上同样的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