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企业与管理(22)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这就是任正非著名的“三化”理论:先僵化接受,再固化运用,后优化改良。这种办法看起来很笨拙,但促进了流程改善和制度建立,保证了华为在超常规持续发展中不出现大的管理失误。

  无论是“大舍大得”,还是“大赌大赢”,企业战略要想达成最终目标,首先一点就是坚持。在任何环境下,企业差异化战略所带来的优势至少需要3~5年才能显现出来。一些能获得成功的大战略,甚至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过早的调整战略决策有可能毁掉企业获得成功的机会。

  中国的大企业要在全面竞争时代成功,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大拙”,而非巧妙运作的花拳绣腿,那样只会欲速则不达。因此企业需要逐步积累自己的能力,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持续竞争能力,虽然可能会让人觉得“愚笨”,但事实上却有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习不是口号

  快速多变的环境使管理问题日趋复杂,管理面临的挑战从过去的科学规划转变为及时应变以及通过能力和能动性提升,利用相机行事的方式应对复杂性。而应变和能力成就了组织学习,即只有通过组织学习才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应变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于是乎,学习、学习型组织成为时尚,各类培训、领导和管理者们穿梭般地到处学习成为一道风景线。

  “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更新速度空前的时代绝对是真理!持续学习、继续教育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正确行为,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一位老总朋友经过一段时间飞上海、跑北京、进交大、出国考察等繁忙的学习后深有感触地告诉我,最近好像学“乱”了,同一个问题,一个地方的老师是一套说法,不知道谁说得对。没学还知道要干什么,学了后反倒不知道怎么干了!

 第56节:企业与管理(22)
  还是这位朋友,感觉学习确实不错,且是潮流,于是为了推动公司学习,要求每个部门每月都要读本书。我问他读什么样的书,他说,让他们自己选,只要读就行。似乎这样公司就可以变成“学习型”组织。

  我的另一位企业董事长朋友更是好学。他创业前文化程度比较低,成功后迫切感到学习的重要。于是也是全国各地跑着学习,去世界各地考察。该朋友还非常真诚,学了新东西就到企业使用,公司里新鲜事不断。

  类似的学习情况还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就是如何使组织真正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难怪提倡学习型组织的著作被命名为第五项修炼。所谓修炼,就不是简单的学习拷贝,不是权威的号召,更不是一个接一个的热潮。

  我认为,管理知识,除了基本原理和高度抽象的管理科学,大部分是情景依赖式的。首先,绝不可学了就在企业尝试,企业不是试验场。其次,永远要把知识当作工具,而不能变成对自己的一种束缚。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建立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栽培自己的管理知识“大树”。当学到一种新知识或参加了一个学习班,应该清晰地知道这些知识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它们对于你培育自己的知识“大树”的作用:是增加了一叶还是一枝一叉,或是提供了枝叶生长的水分,或是给予了枝芽生长的养料。这样学了就不会感觉“乱”。第三,当然只要在公司形成学习的风气总是有好处的,但组织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的,应该围绕组织战略的实施和实际想要应对的问题展开学习。于是读什么样的书,怎样结合问题去读就很值得探讨。而且这样做也会提升学习的效果,反过来会促进学习风气的形成。最后,高的学习境界是面对自己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在自己所处的情景下结合自身的特征、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升华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效知识。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形成自己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这些知识别人也不容易模仿和学习。换句话说,真正的知识是将所学的东西结合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环境,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加工成自己企业独有的知识,这样真正学到手的知识才会成为工具,才能是企业发展的利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再不断显性化的反复循环过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2500.html

更多阅读

第80节:企业与管理(46)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席酉民:但现在中国的情况不一样。  张新国:中国企业老说员工不行,然后又不培训,都是在干中学,边干边学。这样的代价,就是低质量的工作。  席酉民:我们处在一个快速膨胀的阶段,所以,企业往往会先抓

第79节:企业与管理(45)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席酉民:现实的状况是,大家对现状非常不满,怨言非常多。让他们自己干吧,他们又不好好干。叫他们走也不走,还年年抱怨,年年走老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领导来推动,需要有智慧的人来推动。这就

第77节:企业与管理(43)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这当然是最为理想的状态,“Different Way”与“What”之间互相促进。而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领导层被当前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处处都在“救火”。试问,在一个救火太多的企业,当前的路都走不动,领导

第75节:企业与管理(41)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平衡记分卡在国内也刚刚起步。我们去国外看,人家企业的墙上贴的全是平衡记分卡的记分表。其表格细致程度,我猜想,制作表格之前至少用了三个月来了解业务流程。不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平衡记分卡的表

第73节:企业与管理(39)

系列专题:《执行对准战略:管理之道》  我们到波音参观,得知它们的生产完全跟着订单走,将飞机生产线都做成Moving Line(移动装配线),波音737也是一样,一个月生产近30架,平均每天生产接近一架。  COE,多项目管理  张新国:现在又出现COE(Cen

声明:《第56节:企业与管理(22)》为网友穴而湿吸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