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试论冯小刚的鸡贼艺术



系列专题:《非诚勿扰》:影视营销

“鸡贼”一词是北方土话,大意是“吝啬、抠门”的意思。但是还要另一个意思,就是“狡猾、耍小聪明,同时还带着点猥琐”的意思。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后者,先解释一下,以免误会。

这篇文字去年我就想写了,是看完《集结号》之后的冲动,但是当时我是跟华谊兄弟公司要的首映式门票,被告知看完后不许说坏话,而且我事先判断冯导这部电影会拍得很好,所以就答应了,没想到看完让我恶心半天,但是之前答应人家不说坏话,就忍着没写。这次《非诚勿扰》是买票看的,看完后可以撒开欢儿去说。其实大家都明白,一部电影上映,会做宣传,记者拿到红包之类的东西后肯定之说好话,所以规律是:新片上映后,赞美之声此起彼伏(参照《无极》上映期间各大媒体的报道),然后,在网络上渐渐有些异样的声音,最后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争论中,票房收回来了。

强行插入一段广告

某网站招聘网站产品策划经理,投资方实力雄厚,[email protected] :

有一定生活阅历,喜欢琢磨事儿、琢磨人,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问题有独到的角度与见解(不偏激、不愤青),善解人意,性格开朗、幽默,可用感性创意,并用理性加以实现,喜欢互联网,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俱佳,能按时上班经常加班,喜欢创新与创业。办公地点:CBD,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者优先。无工作经验者勿扰。

后来我就没心思再评论《集结号》了,我觉得罗老师和崔卫平老师写的都很到位,但是关于冯小刚这个人,以及他的电影我倒一直想说说,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人格与电影浑然天成。以前何东老师也在这方面论述过。所以,我试着说说,说得不对,大家多多包涵。

(一)

我觉得,《非诚勿扰》是他所有贺岁片系列里面比《没完没了》更差的一部。电影开始后,我便酝酿着笑,直到片尾字幕出来,我仍铁青着脸,途中甚至连抽搐一下都没有。现在不得不怀疑,“冯小刚+葛优”慢慢变成一种尴尬。当然,这是我的感受,坐在我后面的观众笑翻了天,还不停地说:“这片子有点意思。”

冯小刚的电影除了《一声叹息》《夜宴》之外,其余的我都看过,客观地讲,作为导演的冯小刚,这么多年还是给我们在岁末年初带来不少欢笑,他的每一部贺岁片都挺值得期待的,当然,看完最新这部贺岁片,他的片子让我停滞了期待。

纵观冯小刚的每一部电影,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鸡贼。

(二)

咱先说说冯老师是如何起步的。一个人的作品和他的气质性格乃至人格多多少少是有些关系的,比如张艺谋是个淳朴的农民出身,即便是导演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东西,也都透着我国西部农村的那种朴实;比如陈凯歌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即便导演《无极》这样的空洞的东西都要赋予一种文化概念。同样,了解冯小刚人性的一面,对了解他的作品有些帮助的,虽然人格和作品不能直接划等号,但是像冯小刚这样相当接近所见即所得的导演毕竟不多见。而关于冯老师在影视圈里的一些坊间传闻,虽然被传的有些走样,其真实性可待核实,通过这些传闻,大概也能窥知一斑。

冯小刚爱哭。在这一点,绝对是可以和朱军、周涛相媲美的演技派。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人又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冯老师的特长之一,这一点,他经常感动中国——某些人。特长之二是他能忍辱负重。想当年冯老师在影视圈还没有雄起,只是一个美工。而在文化圈(作家圈)里,他也就是个跑腿的,当年王朔、苏雷、魏人他们最牛的时候,没有冯小刚的份儿。有一则八卦说,一次饭局,冯小刚见王朔身边有个空位子,便凑过去坐下,王朔娇滴滴地说:“这儿有人,你去坐我对面。”冯小刚只好抬起屁股,坐回了原位。这顿饭局,王朔身边的位子一直是空着的。关于这段传说的真伪,无从考证,但可说明一点,当时王朔与冯小刚之间的地位差别是何等悬殊。

如果换一个人,但凡有点脸面或骨气的人,绝对不会买王朔的账。但是冯小刚没有,他很大度,毕竟,在他眼里,当时的王朔可是位爷,人家这么客气那还是瞧得起他。当冯小刚坐在王朔的对面,看到的不是王朔不可一世的样子,而是盘算着如何搞定这位炙手可热的“爷”。搞定王朔,就搞定中国电影的一半了。在后来的日子里,冯小刚攻克了王朔这座坚固的城堡,在城头插上了自己这面旗帜。

王朔的言语风格,在当时的很多作家中都是可以玩得出来的,只是那些作家觉得这类语言太市井、太庸俗,没有传统文学上的风骨,因此,并没有把张嘴就来的语言风格发扬光大。王朔跟那些作家比,可能对纯文学的理解运用尚显稚嫩一些,干脆从自己的特长出发,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做足,于是就形成了王朔风格、王朔现象。魏人曾回忆说,当时的作家聚在一起吃喝,谁在饭桌上抖出个包袱,说不定就会被人明天用在小说里面。在那个思想和思维大一统的年代,人们的语言风格差不多如出一辙,如有细微差别,也是基于知识结构上的组合不同而已。王朔的风格,但凡高中毕业学历,都能模仿得维妙维肖。但是,谁好意思去模仿身边的一个人呢?创作都希望自己是独家的。

但是,有一个人,他就愿意,这就是冯小刚。冯小刚早期的作品,能看出在模仿时的生硬和笨拙,假如他能在一种语言风格上赋予自己的灵魂,那么他完全可以超过王朔。遗憾的是,即便是在《非诚勿扰》里面,他依旧停留在王朔的套子里,并且比十多年前更加肤浅和猥琐。但是观众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这都是因为葛优这个角色的假深沉掩盖了冯小刚的肤浅,如果换一个演员,冯小刚的灵魂缺陷就暴露无遗。这也是这么多年为什么冯小刚喜欢跟葛优合作的原因,取葛优之长,补冯小刚之短。当然,多数观众也是猥琐的,这点小聪明和小机灵倒是正中大多数观众的下怀。而葛优,恰恰就是王朔的银幕代言人,在电影《顽主》里面,葛优老师饰演的杨重把王朔想像中的“有文化有礼貌耍流氓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编辑部的故事》里面,李东宝这个角色就是杨重的翻版,只不过从一个混子变成了编辑,骨子里还是那套东西。从此,不管葛优在电影里穿上什么样的马甲,都万变不离其宗,因为设计这些马甲的人是冯小刚。我没看过《夜宴》,但是采访过编剧盛和煜老师,谈到《夜宴》笑场问题,他说主要是葛优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他一出现大家就想笑。的确,哪怕葛优演一个悲剧人物,大家也会当成一个喜剧角色去感受。所以,张艺谋在《活着》里面对葛优的调教是成功的,因为他看到了葛优的多面,冯小刚只看到了一面。

冯小刚在他试图放弃美工想变成一位真正的导演之前,在王朔身上着实下了不少工夫。不管王朔怎么挤兑他,怎么瞧不起他,都丝毫没有动摇冯小刚抱住王朔这只大粗腿的信念,这就叫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功夫不负有心人,反过来说王朔性格上的弱点正好被冯小刚所利用,聪明的王朔最大的弱点就是心太软,聪明的冯小刚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伸能屈,有韧性,抗羞辱能力极强。任何人都无法抵御的东西有一个:拍马屁。这话谁听了都舒坦,高处不胜寒位置上的王朔也一样。王朔是个有警觉能力但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面对永无休止的甜言蜜语,王朔终于“跪在了”冯小刚的面前,从此二人开始了长达八九年的合作。

(三)

 《非诚勿扰》:试论冯小刚的鸡贼艺术

《编辑部的故事》是冯小刚真正崛起的标志。我记得《编辑部的故事》开播之际,冯小刚在《北京青年报》上写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叫《攒一部喜剧》(有北京青年报资料室的同学吗?帮我查查,这么多年记忆有点不清楚了),在这篇文章中,冯小刚通过媒体向公众确立了他在影视圈的地位,他是一个可以跟王朔平起平坐的人物,因为在未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大家可以通过《编辑部的故事》来检验冯小刚的水平。《编辑部的故事》对冯小刚来说,就是毛泽东的遵义会议。事实上,这部电视剧的真正策划和剧本创作的五个人里面有叫小刚的,没有姓冯的。至于为什么后来变成另一个样子,天知道!

《编辑部的故事》的策划人是郑晓龙,冯小刚原来是个搞装修的,装修的时候认识郑晓龙,经过《编辑部的故事》锤炼之后,冯小刚获得郑晓龙的充分信任,由原来的美工变成编剧。两个人合作过《遭遇激情》《大撒把》,进一步奠定了冯小刚的地位。写到这里,我要说,冯小刚是聪明的,百折不挠的,哪个士兵不想当将军呢,谁不是从微不足道做起,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呢。是的,这一点也没错,冯小刚似乎也没错,因此无可厚非。

郑晓龙曾经这样评价冯小刚:“在编剧上冯小刚比王朔不同的是,王朔的语言中暗含着珠玑,暗含着思想;而冯小刚呢就比较在嘴皮上下工夫,比较贫嘴。他长项是有悟性,弱项是有时缺乏思想。”这就是李逵与李鬼的区别。这么多年,冯小刚一直游走于有悟性没思想的层面上,因为他的小聪明绊住了他,而且他很享受这种事半功倍带来的一切,即便在他想脱胎换骨的时候,也都无法彻底将自己格式化。

(四)

冯小刚这么多年拍的电影,不管拍什么,都跟一个东西分不开,就是鸡贼。《甲方乙方》的鸡贼很大程度上是把王朔他们搞的现成的东西拿过来,改吧改吧就成了电影。在《甲方乙方》之前,冯导拍了四部电影,不是票房损失惨重,就是被禁。这可不是冯导想看到的。但也该着他倒霉,当他最终搞定王朔的时候,风水轮流转转到别人那里了,他只赶上了一个末班车,所以王朔也牵连了冯小刚。之前王朔的小说差不多都被人改编成电影了,没冯小刚什么事儿了,王朔剩下的东西,拍成电影也被禁掉了。只有那个好梦一日游,还能让冯小刚殊死一搏,但是他成功了。这个剧本的底子很好,当然冯小刚在通过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显得比较肤浅,比如他一定要在里面加上国安9:1灭申花,好像不这样就不能表现出一种当下的氛围,这种比较低级的“现挂”后来一直被冯小刚采用,到《非诚勿扰》已经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了。所以说,《甲方乙方》的鸡贼,贼处在于冯小刚能很好地利用了王朔时代最后的那点遗产,并且成了救命稻草。结果是王朔从此与冯导分道扬镳。

冯小刚电影艺术的核心是鸡贼,《一声叹息》《手机》《天下无贼》都是关于偷偷摸摸的故事,包括《非诚勿扰》,你会发现,冯导在写第三者方面的故事总是那么驾轻就熟。《一声叹息》有点自传体的意思,《手机》写得更加精彩,我采访过一次冯小刚,正好谈到了他来年要拍的《手机》,他说,手机大家都用,但是有人用着用着就用出了问题,比如你收到一条短信,就会引出很多故事。《手机》就是要说这方面的事儿。因为当时还没有拍,也不好剧透,冯导只说到这个程度。写来写去就是通讯版的《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干脆写的就是贼。《手机》《天下无贼》拍的最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描写偷偷摸摸的文艺作品有很多,《警察与小偷》《偷自行车的人》《小偷》《偷天陷阱》《盗走达芬奇》……太多了,创作者习惯通过一个负面角色来说明一些更深刻的社会问题,或者干脆就是纯娱乐,但是冯小刚似乎两边都不搭界,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他的电影总是缺少一些感染力,这一方面是我国导演不知道怎么用电影感染观众,另一方面就只能说冯小刚的水平也就这样。所以,偷偷摸摸也只能停留在偷偷摸摸的层面上,这就让我们一次次地看到了他的鸡贼心态。

但是,冯小刚对人们把他当成一个贺岁片导演感到很不满意,他觉得这么多年自己已经羽翼丰满,在创造票房奇迹的时候,也要创造点艺术奇迹,于是就有了《夜宴》。这部电影我没看,但是看了的人的反应什么样我知道,估计我看了也不会觉得好到哪里去,所以不多说了,至少这个转型是失败的。冯导想上一个层次,结果只是层次上的偷偷摸摸,莎士比亚写偷偷摸摸,就是经典,冯小刚写偷偷摸摸,顶多就是个景点。一个人心里有什么,在电影里都能看出来。通过《夜宴》倒是能看出冯小刚的野心,只是一不留神就露馅了。

《集结号》如果拍的好的话,那可能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经典,因为它可能会颠覆很多东西。但是这部电影让我看的昏昏欲睡。在这部电影公映之前,CCTV-6上有冯导做的广告,他拿着一个小号,号召大家“去看一部诚意的电影”。我看完之后没看到冯小刚有什么诚意,事实上冯小刚拍的电影从来就没有什么诚意,都是在玩弄投机取巧。我也是抱着一种诚意去看的,当我看到谷子地的战友都死掉之后,接下来看到的冯小刚的诚意就是他是如何变着法地想让这部电影在审查的时候一路绿灯,如果从一部电影的结构去看,会觉得莫名其妙。这时候,你会看出冯小刚的鸡贼心理和能伸能屈的柔韧性来,这次他不再偷偷摸摸,而是显得很光明磊落,我在底下看的那叫一个急啊,这故事的怎么编才能编圆乎呢?但冯小刚毕竟是冯小刚,在变换了不同体位后,终于把故事能说成椭圆了,到了也没有看到他说的诚意。

中国导演碍于中国特色的电影审查制度,有时候不得不作出妥协和让步,把剧本改得乱七八糟。《集结号》可以有一个让审查者满意的结尾,但是冯小刚aihuau.com选择了一个最鸡贼的结尾。他很聪明,他知道,在他电影生涯中,他需要三样的东西:市场、艺术和主旋律。市场早就属于他了,至于艺术,似乎与他没什么关系,主旋律他也实现了。我觉得,在中国,导演做到这三方面都很正常,并且三者之间一点也不矛盾,比如那个叫冯小宁的导演,主旋律电影拍得总是很逼真,也挺好的,人家就那么想的,境界层次就那样,无可厚非。只是冯小刚不管做什么都让人觉得有些许不太磊落的地方。

《非诚勿扰》是冯小刚鸡贼的精选辑,在远离王朔多年后,冯小刚的灵感开始枯萎,他开始对着镜子模仿他自己,他的语言套路像变成了C++语言一样枯燥乏味,说出前半句就知道后半句,他的小聪明能耍出来的都耍过了,冯小刚的所有电影,我们不要说什么没有思想,有没有思想不重要,但至少要有灵魂,但是他的电影只有机灵,没有灵魂。因此这个鸡贼导演只能拍出《天下无贼》,拍不出天下无“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2455.html

更多阅读

《非诚勿扰》成功原因探析 非诚勿扰安娜牵手成功

毕业了,把毕业论文放在这里,嘿嘿摘 要2010年江苏卫视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是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是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自2010年开播以来,以其出色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

《我们来约会吧》pk《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

《我们来约会吧》和《非诚勿扰》这两个有着相同内容的、相似的营销方式的电视节目引发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我把两个节目作为广告课程中的文化产品策划案例之一,请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并提供广告策划。这里摘

神奇缘分基于实力:喜看《非诚勿扰》郑人安的牵手

在写郑人安之前,先说说对《非诚勿扰》的一些感受。大家看完这篇博文,不妨看看下面这个视频:非诚勿扰 爱哭女飙泪牵手帅气海归。 每一期的《非诚勿扰》都不乏亮点,每一期的《非诚勿扰》都不乏污点。把节目做活,做强,做得让人爱看,实在需要费

声明:《《非诚勿扰》:试论冯小刚的鸡贼艺术》为网友歌尽桃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