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洞悉美国次贷背后的秘密:次贷危机》
此外,日本央行还采取另外两项特殊政策为金融市场直接提供流动性。一是大举买入日本国债。每月买入的日本国债达1.2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新发国债的1/3。二是当日经指数在2002年9月跌至9 000点时,入市购买了2万亿日元的匿名股票。 欧洲中央银行在2001年后也进入降息周期,2001年连续4次降息,共降低150个基点,2003年6月开始,将2%的低利率维持了近两年半的时间。
![第23节:全球流动性泛滥与金融失衡(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75187065876.jpeg)
除了上述显性的政策措施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央行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有效(甚至过度)降低了市场的风险预期,体现在金融产品风险溢价长期偏低。这种偏低的风险溢价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长期处于宽松状况,各种杠杆交易、衍生品交易、货币套利交易应运而生。 上述这些政策直接造成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助长了资产市场"牛市"。但"牛市"的背后,是全球经济失衡带来的全球金融失衡,也是美国经济失衡带来的美国金融失衡。 全球经济"三元"结构 不少专家与学者提出了全球"失衡"的概念。这一概念又被引申为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收支失衡、全球贸易失衡等概念。例如,德意志银行全球市场研究所的Michael Dooley等三人在2004年及其后的多篇文章中提出了全球失衡的概念,认为净储蓄从贫穷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Rodrigo de Rato则认为,全球失衡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和财政赤字,相对应的是东亚和石油输出国的盈余增大,这种正在加剧的不平衡有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的确出现了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经济新的"三元"结构,特点为: 一是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其储蓄严重不足,投资对国外资本的依赖较为严重。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扩大内需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利用其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产品来鼓励消费。同时也造成私人和政府部门的储蓄严重不足,进口需求逐年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