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全球流动性泛滥与金融失衡(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75076304272.jpeg)
系列专题:《洞悉美国次贷背后的秘密:次贷危机》
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长期奉行"出口导向"战略,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外汇储备不断上升。由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滞后,资本匮乏,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通过大量出口和吸引投资获得宝贵的资本,同时配合了抑制消费和鼓励储蓄的政策措施及舆论宣传。 三是由于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石油出口国累积了巨额石油美元。石油美元(Petro-dollar)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石油出口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后增加的收入,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美元则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根据钟伟(2007)等人的估计,OPEC国家在2000~2006年的石油美元的积累大概在1.3万亿~1.5万亿美元;非OPEC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则有1万亿~1.2万亿美元。根据美联储统计,仅2006年全球石油美元总额可达9 680亿美元左右,是2002年的2倍以上。 全球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美元"一币独大" "三元"结构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些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失衡问题上,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金融失衡,即金融资产的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表现是金融交易中的结构失衡,特别是期限结构失衡。 实际上,全球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美元所承担的功能过于集中。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长期处于核心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其他国家已经形成对美元的依赖。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的"双挂钩"机制,美元成为各国储备货币、国际清偿力的最主要来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地位尽管有所衰落,但仍保持核心地位。2000年,主要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3.3%,欧元占10.2%;在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3%,欧元占14.6%。在欧元推出后,2003年美元在IMF成员国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仍占63.8%。关于美元的外汇交易和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国际贸易在市场上仍占绝对优势。一些国家的内部货币体系甚至还出现了美元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