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反思IT业三十年
回顾历史,价值不在于歌功颂德,而在于从中总结经验,发现教训,为未来提供有益的思考。
过去30年,整个中国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原则,围绕着“改革开放”的中心思想发展经济,举世可见,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然而,到现在,中国经济开始系统性地承受挑战,在过去30年高速发展中曾经发挥了根本性作用的一些优势,现在开始出现疲态,甚至成为负累。
对中国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业与信息化)来说,是飘摇于中国经济大潮中的一叶扁舟,是千舟竞渡中的普通一员,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必须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去考量。中国经济的大形势,如果不是被讨论的主题,也必将成为其他讨论的背景。中国经济受到的那些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折射到信息产业,而且还要产生更多深层次、具象化的问题,这是我们在面向下一个30年时,必须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总体而言,有三个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问题:
首先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在过去制度改革过程中,曾经不断强调、不断修正一系列的重要关系,其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中之重。过去30年,对中国信息产业大发展来说,政府的主导作用显而易见,其成功之处已经被证明。未来30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区分各自的职能,实现两者的分工与结合,在新形势下更有有助于产业发展,成为一个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市场要发挥更基本、更大的作用,而在市场无能为力的地方,如公共事业、公共资源、社会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等方面,政府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和加以解决。
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完成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资源的高投入,向人力资本的高投入的方向转化。中国经济过去30年发展是抓住了一次全球分工的机遇,同时,也付出了物质与环境的代价。对信息产业来说,过去30年,从根本上完成的是制造业的完善,而未来30年,建立起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是必然目标。而这一切,最根本的是人力资本制度的建立。“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天差地别,前者是“凝固在产品中的劳动”,后者则是一种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中国要变成信息产业强国,要告别抄袭与模仿,实现智力的革新与创造,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本的培训、流动、估值与保障的问题。
第三点,中国经济中的二元制的问题,将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面前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的鸿沟不是经济鸿沟,而是数字鸿沟。要消除城乡间的差距与紧张,消除城乡间二元结构,信息产业要发挥根本性的作用。过去30年,无论是制造还是市场,客观上都是以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收入为结果的,而中国孱弱的农村经济与庞大的农村人口,将成为约束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因素。信息产业在过去很多年扮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角色,而在未来,它要获得发展,同样要在城乡平衡发展中承担重要责任。
30年改革开放已经给中国提供了智慧和勇气,毋庸置疑地,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依然是整个中国经济、当然包括信息产业要求得大发展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