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几乎没有在保健品行业出现,也没有在各大论坛,营销网站冒泡,朋友说我懒了,没办法,今年完成了三座大山,老婆,孩子,房子。年底了,一切事毕,又出来在业界折腾了。
如今的保健品难做啊!
终端渠道压力越来越大,品牌产品,药店老板嫌利润低,不愿做。你投入几百万广告,可是没用啊,以前是现款,现在货都不好铺。
朋友做一广告产品,最近老抱怨,以前正常8.5折进场的,可是现在根本没法和大终端连锁谈,人家要求最低70扣。最后没办法找到当地一家最大的代理商做产品,由代理商出面谈,上场费交了4倍,批接改成月结。进场了也没好日子过,人家把产品陈列摆的很差。
非品牌产品日子更难过,一般都是底价招商,交钱拿货。最多给点宣传资料,有的厂家更厉害,给你张光盘你需要什么自己印好了。所以我说厂家实际上就是圈钱,这种产品不做也罢。因为终端上这种产品的代理商最受折磨。什么都要代销商自己掏钱,进场费交了以后,没有销售量拿什么做市场维护。
现在终端产品现款是不好做了,广告打得在响也没有用,店家越来越最求利润,单纯的广告运作很难再达到前两年的销售量了,最近笔者朋友代理了一个牌子很好的产品,在终端刚开始下货还可以,可以突然间就不下货了,因为平时老板都在,调查不到第一手资料,所以晚上临下班2个小时也就是老板不在的时候去拜访了一下营业员,先聊40分钟增进一下彼此的感情,了解一下店内情况,在营业员完全没有戒备的时候,因为返点比较低,营业员都自己提出来了。有问题那自然好解决了。改问重点的问题了。得知此产品并非营业员抵制,而是店主不让卖,首先aihuau.com陈列就是最上一层,说的在好也没用,你来看的时候,老板马上叫人摆上面,人一走立刻拿下。老板不在,营业员可以力推,老板在没办法,只能推利润高的产品。这样看来产品已经成为了店内的摆设,自然不会下货。
这样看来非品牌产品利润空间大,不是更好做吗?非也,你以为老板只会对付品牌产品吗?对于小牌子产品来说首先进场就受歧视,不只扣点低的吓人,回款,进场费各项都是乱要价,不把你榨干是不会罢休的。那还得算算你的进价和销售价,浪费你个10天半个月的才会让你进来的。
怪就怪现在的保健品进价太透明,一般都是2折计算,所以宰你不会太狠,要慢慢的流血才能给他们带来利润,一下死了,他们也就没法开刀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中小厂家根本没有区域保护,中国70%的非品牌产品只要你给钱,随时可以拿到货,甚至3千,5千就能进货。
那么,本来终端店和代理商都是共生共荣的,为什么?如何会出现现在的状况呢?首先要从几个面来说。
第一:产品泛滥,同质化严重,利润过于透明,政策基本一样,代理门槛越来越低,导致大量产品流向网络,价格混乱,区域保护越来越失去效力。为什么药店收陈列费,就是产品太多,今天你走了,不知道一天能来几个代理商呢?人家拥有资源为什么不赚些外快呢?尤其在一些销售额很高的店,只要你的产品能进场,就有机会销售,也就导致了一些代理商投资费用,所以费用也就越来越高了。
第二:暗扣。就拿全球最著名的某公司运作来做例子吧,原来不接触不知道,后来接触了一段时间,才知道人家和咱们国内企业一样,也不仅仅做的是产品。比咱们更有计划性,都规范化,系统化起来了,每个业务负责固定的店,月初的时候报活动,进货送礼品什么。月末就是返点的。一般计算完销量,就开始计算每个店应得的返点,当然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每个店都不是随便给的啊。每个店都规定了任务量,完成量才能给固定的费用,而且每个店的量做的都很细。有400,500,800,1000不等。可以非常科学的讲,每个店能完成,都恰到好处!完成以后不仅有固定费用,还有专柜费,每个单品还有固定的返点。计算好以后可不能乱给,否则市场就完了。有的店可以当面点,店长和营业员平分的。有的店要偷偷给店长,一般来说被店长自己截留了。还有的要一半很高调的当着所有店员的面给店长数钱,另一半要私下给。等等方式。看看,现在知道人家外企的产品好卖了吧,因为人家会科学的返点,会长期的研究终端各药店每个店长的性格,自私的,内向的,活跃的,安份的然后逐一攻破,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做市场调研,然后会花大力气去开拓他们认为必要的关键人物,每家店核心人物都被他们栓在了一个利益链上,产品岂有不卖的道理。但是损失了老板的利益。
第三:大企业打压中小同类产品。一般大企业都是广告占有制空权,在采取买断同类产品唯一销售权,或者上专柜,促销,降价,买赠,活动等手段消灭同类竞品。要小企业根本不能生存。你想销售少点,都没办法,一些大公司上层根本没有给中小产品以生存的土壤,终端完全拦截以后,几个月没有销售额不退场才怪。同类产品少了,销售额自然也就上去了。
第四:药店的生存空间状况相当的差。现在还有几天就到2009年了,明年将会更难。首先传统的药店经营几乎不需要什么经营能力的。就是好地势,自中国房产经济过热以来,房租是越来越高,目前药店主要追求利润,最大的原因就是,房租水涨船高。一般区域性的药店营业额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房租一涨,利润就达不到预期了,甚至会亏损。全国来说明年会有较多的单体个人药店转让或停业。连锁公司一般转让经营权会有,象徐州最大的连锁药店(全国百强店)已经易手了,但倒闭的应该不会很多。毕竟他们有很好的销售渠道,资本运作能力也高。以前一个很稳定的行业,希望不会走向超市那样。
综上:中国的保健品确实不太好生存,特别是中小经销商的日子不大好过。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减少市场产品数量,建议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过度到其它行业,中小经销商同时也转行吧,市场只留下20家左右年销售额1亿以上的企业。慢慢做大做强,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话语权和足够的市场空间来实现盈利。下一步该怎么办,还是大家自己去思考吧。总之行业现状基本就是这样了,去留大家自己做决定。为了这个朝阳行业,一定就得出现牺牲者。要是都在终端厮杀,最后只能是两败具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