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芯&大唐 重要指数:★★★★ 眼球指数:★★★

在产业低潮、全球金融危机双重夹击中,如今的半导体产业已被戏谑为“半倒体产业”。不过,2008年落定的中芯国际战略引资倒是大陆半导体业一个微妙的故事,也是一项成功案例。 故事的缘由,自然与当事公司中芯国际的难处有关。2007年中芯总裁张汝京在海外表示可能引进战略投资时,业界一直的猜测是,这家公司已经支撑不住高昂的投资,只好“自插稻草”了。 传闻中的收购方,最初是三家国际私募机构。它们希望以6亿美元的代价,获取中芯国际25%的股份,成为真正的主人。消息人士曾表示,当时各方谈判条件有一条相当苛刻,即试图借资本力量“搬走”张汝京。 但几家私募机构,甚至整个半导体业界小看了张汝京。他从来没打算将公司运营权拱手相让,作为创始人,某种意义上,张汝京与中芯两位一体。 事实上,张汝京释放出来的引资消息,更多扮演了撬动市场、提升公司投资价值的微妙杠杆。甚至到了2008年3月,中芯以香港上市公司名义发布引资公告时,也更像是公司市场策略。 引资当然暗中进行。在一番“饥饿营销”式的信息公布策略中,它吊足了公众的胃口。从3月到5月,各种传闻不断,张汝京一直秘而不宣。 此后,该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公司正考虑一家一家引进,还是两家两家打包进来;张汝京则继续不动声色,并在后来一个海外场合不经意地说,有4家谈判对象,印证了上述说法。 这一持续的放风行动,业内观点是,中芯表面是配合谈判进程,实质是在提升投资者对于中芯股票的注意。事实上,半年中,中芯股价一直受益于这一消息,业内分析师也时时表示,其投资价值被严重低估。 7月下旬,《第一财经日报》率先披露了大唐控股即将入局的消息。此后双方表面否认,然后却又闪烁其词,而中芯股价再次受益于这种模糊消息,一路上扬。 直到11月11日,该公司正式披露,大唐1.72亿美元获得16.6%的股份。而这一公布时间,恰逢对手台积电下修第四季财务预期,从而形成明显反差。 业内倒仍从资金链上分析张汝京对引资对象的取舍,尽管当时中芯账面资金仍约4亿美元。事实上,大唐的国资背景、TD产业链的核心地位,才是它倾心的原因。 而这当然也是政府意志。国资力量增强,将让中芯在获得大陆产业政策、资本支持以及TD订单支持上,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但好事者说,故事仍在持续:中芯仍在进一步挖掘TD驱动力量。昨天下午,消息人士透露,大唐注资中芯只是第一步,未来,可能将形成更为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当初,中芯谈判的对象,还包括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一直想与大唐打包,一起注资中芯,以借助后者制造力,联手开拓大市场。 中芯股东上海实业上一季度表示,不排除释放中芯股份,这将再次给它新的引资谈判空间。 中芯持续放风一年多,深意已因此顿显。由于产业正处于低潮,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它的海外订单缩减不少,它太需要本土市场了。 这也是张汝京近期言必谈融入本土市场的原因,中芯“两头在外”(订单、市场在外)的运营模式已难以持续。多年来,一直拥抱大陆的张汝京,生存智慧也正在此。 事实上,业界人士最近正重新审视张汝京的商业策略。在他们眼中,几年来,中芯借地方资源快速布局、依托国资与内需市场的策略,大概也是唯一能挑战台积电、联电的路径了。假设正面作战,中芯又何以发展到今日? (作者:王如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