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海博翻译社的艰苦岁月(2)
系列专题:《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马云正传》
这时候,周围好心的同事、朋友又开始劝马云"回头是岸"了。有人说:"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多好,瞎折腾什么啊?"也有人讥讽和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更要命的是,当初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这时也开始动摇了,他们甚至开始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大吉"了。 马云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信念在召唤他,那是一种无比强烈的内心呐喊:一定要继续做下去,一定不能放弃,一定能熬过去,光明一定会来临的……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在那大热天里,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出发,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四处批些小工艺品、小礼品,再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背回杭州……
混在一群小商贩中间,没人能看得出,眼前这个头发凌乱、瘦弱的年轻"小老板",竟然是一名堂堂的大学教师,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 就这样,在马云的一手操劳和打理下,原本以接翻译业务为主的海博翻译社,一夜之间竟变成了"海博杂货店":从鲜花到礼品,从袜子到内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润的小商品,马云通通背回来卖。 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就这样做起了"倒爷"。 此外,马云的"多元化"战线甚至一度拉到医疗领域,甚至还销售过一年有余的医药和医疗器材。而当时推销的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 为了能把货卖出去,他吃尽了闭门羹,遭尽了白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云的"倒爷"生涯持续了整整三年,就这样靠他卖小商品、推销医药赚来的钱,足足养了海博翻译社三年,才让这个原本早已是奄奄一息的翻译社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到1994年时,海博翻译社基本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开始逐步实现赢利。 在海博翻译社实现赢利、业务开展走上正轨之后,马云就再也没管过它,放手给他那些老师来打理了。日后,凭着这股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的"傻"劲,马云的翻译社活了下来,并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而且,经营翻译社(其实就是卖杂货)并没有影响他的正业--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马云还是全校课程最多的老师。 如今的海博翻译社,正如马云当年所愿,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时隔十几年以后,海博翻译社现任社长张红女士,在回顾当初的风风雨雨时,依然十分动情:"当开始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许多年以后,对经营海博翻译社的这段心酸经历,马云仍然引以为豪,他不止一次告诫后辈的创业青年:"真正想赚钱的人,你必须把钱看轻。"而马云那种不轻言放弃的顽强毅力,更是被如今的海博翻译社当成一种伟大的企业精神。当我们登录海博翻译社的网站时,首页上四个大字赫然在目:永不放弃。 这四个字,是马云亲笔题写的。
更多阅读
第18节:复利--让财富滚雪球的神奇工具(2)
系列专题:《日常生活中的迷局:经济学的诡计》 当很多人明白了复利作用的威力后,有一部分人很容易就激起了贪婪的欲望,梦想以高复利迅速达到致富的目的。但是投资中,越想把握更多机会时反而失去了本属于你的机会。过高的增长只会害了
第17节:复利--让财富滚雪球的神奇工具(1)
系列专题:《日常生活中的迷局:经济学的诡计》 一百多年来,中国经济经过转型,开始了农业模式向工业模式转变,这期间,要做的事其实很多。而中国人口那么多,地区差异那么大,要用钱的地方也很多,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已是世界第二强。中国
第17节:通过谎言抓住幸福的最低条件(2)
系列专题:《谎言法则:你嘴上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谎言其实就是本书第一章中介绍过的--"活在未来世界"式的谎言。要相信未来是朝好的方向发展的。 我们还要组织好的、积极的语言,明确地描绘出未来的情景。
第17节:‘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14)
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1932年7月1日,罗斯福终以945票当选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说道: "人类从每一次危机、每一次劫难、每一次灾祸中获得新生时,他们会变得知识更加广泛,道德更加高尚,目标更加纯洁。而今天
第17节:一、揭开外企的底儿(12)
系列专题:《备受追捧的求职必杀技:王大哥的求职经》 外企的人力资源部人员一般来说素质都不错,由于职业的缘故,都很有礼貌和耐心。和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你进入外企和争取更高的薪酬都很有帮助。最重要的是,他们是你的第一次面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