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柏拉图:精英治国(2)



系列专题:《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管理治国》

  儒墨两家思想偶有混杂之处,往往也被后世学者相提并举。坦率地说,墨学中的兼爱尚贤等论也依附在儒学的身上得以流传,儒学可以与时俱进,与世俯仰,或者说,它可以随波逐浪而没有愧色。既然师门有训要做"君子儒",农桑之事乃小人所为,那么儒家的君子政治鄙视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也就顺理成章。所以,在历来被文人学士忽视的视野之外,还有一个潜隐而庞大的游民社会。他们不仅与儒家传统无缘际会,也与官方的正统意识形态不共戴天。他们流窜于民间,不仅随时随地主宰了整个中国,甚至鲜血淋漓地改写了中国的大半部历史,而且时不时地跳将出来一统天下。历朝历代,被游民撼动王权根基,改朝换代的事太多了。

  游民社会在君子政治之外,当然不可能见之于历代官史和传世的文献之中,但中国两三千年的历史所谓一治一乱的谜底恰恰就暗藏于此。游民意识杂乱无章,与儒家道德也完全两样,因为游民没有身份,也没有社会地位。更主要的还在于,既没有什么本钱读书做官,又缺少赖以维持生存的土地,而且还没有特别像样的谋生技能;但游民本身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于世上,一点也不比士卿官宦的历史短。游民总是以被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甚至可以说,没有游民就没有了政府管理,治国之道更是无从谈起。不过,《礼记》还是最早提到了"游民",《管子》又称游民为"游食",商鞅则慨叹:"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就是说他管辖下的民众里面种田的少而游手好闲混饭吃的人太多了。

  中国数千年来一直都有家国同构的传统。也就是说,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父系血缘为主的家族制度也就成了国家的组织原则。先秦以后,郡县制就使得王朝政权成了组织型的等级社会,朝廷命官也往往只派到县一级,县以下就是民间社会了。组织型社会的管理成本太高,所以县以下就由家长统治和血缘联系为主的宗法制度包揽了一切。如此一来,皇权王朝统治者就大致对整个社会实现了较为有效的国家控制。

  儒家文化全面安排了人生秩序的进阶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不过总有许多读书人一辈子失意于仕途,布衣卿相之梦遥不可及;而除了一点知识学问,道德上并无太大的长进,又没有什么谋生技能。一旦天灾人祸爆发,稍微被人鼓动一下,他们迟早也会加入到流民或者游民的群体中去,就成了游民中的文化人,摇羽毛扇的角色。游民中的领袖人物与脱离了仕途的文化人携手结盟,社会动乱就足以摧毁一切皇朝专制政权了。

 第4节:柏拉图:精英治国(2)
  周文王时代的法律就已经规定了要对流亡者(大多数是奴隶)大加搜捕的律条,而且严格处置。――看来名声较好的所谓贤明君主也不过如此,那么先秦以后的皇权专制变本加厉的暴虐程度就更不用提了。如果君主不肯自我约束,或者没有自我节制的能力,那这种暴君政治就会派生出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官吏腐败、严刑峻法……诸多问题,一旦民不聊生之时,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游民、流民就会啸聚山林,揭竿而起,国家陷入暴民乱治的局面。

  毫无疑问,以往的制度被砸碎之后,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随之主导一切。若干年的派系混战之后,人口剧减,土地荒芜,新的朝代再度开始,然而暴君专制并没有多少改变,重复前朝的所作所为,直到暴民乱治再度上演。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王朝就一直深陷在"暴君政治--暴民乱治--暴君专制"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自拔。

  二、孔子:仁学招牌的杂货铺

  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很不得志,一生的事迹不外乎教书、做官、编著三项,大半辈子还只是一介学问中人。据他自己说,教书是从30岁开始的。教了几年就有了一点名气,特别想弄个官来做做,也可能是平生偏偏有齐家治国的情结。第一次周游列国,运气不好没人理睬,只好回到家里继续打理自己的老本行。一直教到了50岁,终于有人上门邀请了,尽管聘礼只是一头小猪。孔子矜持了一下,就顺水推舟做了4年,算得上进了士大夫之列。做了几年官可能有了一点个性,刚刚有了一点擅自做主的职权,结果却把职位弄丢了,只好再次周游列国,四处寻找做官的机会。这次奔走在几个国家之间,疲累倒不算,小命还差点丢掉了,最后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在孔子自己看来,空有一身本事却得不到明主的青睐,真是老天没长眼。不过,极其短暂的做官生涯让他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少言寡语、谨慎于行。――这多半体现在他对弟子颜回的表扬上,而且表扬得几乎毫无道理可言。

  礼仪行止,复古从周

  "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怅怅乎其何所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礼记·仲尼燕居》

  周代周天子最初对各诸侯小国还是有一点道义上的牵制,所以有一套祭祀传统和交往礼仪――"周礼"――来宣示他与各个诸侯之间的亲疏、上下等级差别。相互间也可能有一些约定,譬如定期的朝贡,以及危急时的"尊王攘夷"……借此来协调彼此,但它究竟对诸侯还有多大的束缚力就很难说了,一开始皇亲国戚之间肯定还得讲一点面子,两三代之后恐怕就没人买账了,否则就不会有后来诸侯群起、自己遭受挟持和羞辱而苟延残喘的结局。

  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周天子大权旁落,没人理睬,诸侯们纷起争霸,当然也就不管什么伦理纲常了。孔子很想替人重整乾坤,自己也觉得有一套治国施政的理念,而且特别不想甘居平民,混同于一般的市井小民,想以道德学问取得晋身之阶。所以他对仕进致用之术下过一番苦功,事事不耻下问。实际上,孔子的这一套就像现在的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业务那样,可以帮助王权提升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只不过自己并不是收点咨询费就算了,而是想谋得一官半职。

  孔子既然标榜自己是殷商的后代,想必也是一种拉大旗做虎皮的托词。商周时代以来官府就有的史官文化传统,到了春秋战国已经无人维系,散落到了民间,――此所谓"礼失而求诸野"。饱读史书而又不耻下问的孔子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下如鱼得水,开创了民间办学的先声,将先前官家一手把持的王学转变成了私学,传授给弟子们的都是一些君子必备的礼仪。既然周代王朝已经分崩离析,现成的规矩又无从说起,那周代的王室礼仪就成了孔子布道的教材范本了。

  按照儒家自己的说法,当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儒家立论之初似乎就有了禁锢思想的先天基因。当年周公所制定而推崇的周礼,除了鲁国,恐怕就没有多少诸侯小国真正懂得它的玄妙了。不过,恰恰因为各国都有各自的文化、风俗、传统、语言和文字,才会有春秋战国时代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现在看来,礼崩乐坏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诸子百家之中,儒家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认为周初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时光。孔子力图抬高周礼的身价与影响,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写照。

  儒家一心要推崇周礼。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有过一次"夹谷之会",孔子刚刚做官不久,以大司寇的身份列席双方的礼节。齐国表演的是胶东半岛部落的土著舞,孔子指责说齐国不该让野蛮人表演,而应该使用传统的周代宫廷舞。齐国人自知理亏,立刻演出传统的宫廷舞,不过却是宫廷中平时演出的轻松喜剧。被孔子一声断喝,认为"匹夫戏诸侯者,罪当死!"让鲁国的卫士把那些无辜的男女演员赶下了台,砍去手脚。与鲁国不相上下的齐国不仅接受了孔子的羞辱,还割地给鲁国。以孔子为始祖的儒家自恃秉承周礼,当然看不惯诸侯各国的自由发挥,其政治思想也是如此。

  周礼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亲礼法的一种形式。春秋以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雄,车未同轨,书不同文,各地方言互不相通。供奉周室,共尊周礼,就成了诸侯各国之间的共识和规矩,借此互相认同,否则整个周朝还能以什么统领天下?"礼者,政之本也。"――儒家最注重这套礼节,并以此睥睨诸子百家,认为等级和礼法是任何时代都必需的,而儒家能提供最丰富、最全面、既有历史文化基础又有民众尊信的礼仪,所以被汉武帝以及后世的专制王朝采纳,这大概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尤其是一个专制政权落定之后,上下就有了等级,宾主也有尊卑之分,所以,儒家是最好的选择。

  自孔子以降,真正还想以周礼为行事准则和治国之道的大概也就是王莽一人。王莽是正统儒生,大学者。不过,王莽这样的复辟没有搞成,在后世儒者的眼中也成了绝顶的反面人物,甚至是笑料。从政治思想的内核与精神来说,周礼是封建时代祭拜天地、敬事鬼神的把戏,而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是专制的;封建的精神是横向的,几乎就是平等的,封土建侯是分权的,而君主专制的精神是由上而下纵向的,是集权的,一切号令统统归于君主。推崇周礼本身是一个复古的举动,复古本身就意味着思想禁锢。儒家对于异见一贯都是排斥的。如果后世王朝只能将一个三千年前的所谓礼法一代代地重复下去,那历史岂不是在倒退?

  幸好官学式微,孔子借私学传授之便,将自己的治国理想灌注于其中,尽情阐发。当时官府的史书文献流落到了社会,成为大家的共同文化,这就是所谓的"六经异传"(六经缺乐,也就是五经),孔门又是第一家私学,编纂删改"五经"就成了儒家的一家专利和独门秘籍――这也像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借此阐发孔子的政治思想,儒学与经学合二为一塑造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文化风貌。《易经》、《春秋》、《诗经》、《书经》、《礼经》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修订《诗经》时,纯粹按他个人的取舍标准,只保存了他自己认为有价值、"思无邪"、有标本意义的三百首,其他的统统都被抛弃--这可能是中国上古文化最大的损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1374.html

更多阅读

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 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

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婚姻、外遇、幸福、生活?

很多事实原本就在生活中体现,只是人们习惯了再自己亲身经历后才去相信。一切美好都无比飘渺,如同一个梦,当梦破碎时,人们才退回到现实里寻找让梦破碎的理由。【什么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麽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

前言 第4节: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前言(4)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目录  前 言 为什么要懂经济学  第一篇 经济学是什么  第1章 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2  第2章 亚当·斯密:经济学的牛顿8  第3章 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13  第4章 《国富

第4节:酒井顺子说了什么(2)

系列专题:《剩女怎样变美女:败犬变女王》  《败犬的远吠》一书获得日本第4届妇人公论文艺奖及第20届讲谈社散文奖,并由日本电视台改编为日剧,由日本"败犬"代表女星久本雅美主演。艺术永远取材于生活。正如酒井顺子所言:世界上之所以产

声明:《第4节:柏拉图:精英治国(2)》为网友残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