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君臣父子,名正言顺(2)
系列专题:《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管理治国》
现代人世面见得多了,如果要反驳孔夫子的这番言论也并不难。毛泽东曾经在他的书信中提到,孔子的"正名"之说,最好应该在"名不正"之前加上"实不明则名不正"。否则无论如何正名都会有名不副实的空子可钻,因为各种巧立名目、有名无实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仁字当头的狗皮膏药 孔子眼中的"仁"他自己都无法定义,经常东拉西扯,表面上看似乎是"仁",实际上常常与其他东西相互牵扯。仁的内容从孔子口中说出来的已经相当庞杂,而且几乎每一次都不一样,微言大义,可能还相互矛盾。不过,需要自圆其说实际上也不难,后世的儒生也纷纷帮孔子打圆场。从政治思想方面来说,"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像学者们分析的那样,是始于主观情感终于客观行动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在家当孝子和上朝做忠臣是一个道理。孝敬父母的话就会服从领导,服从领导就不会犯上,不会犯上就不会作乱,不会作乱那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孝悌不仅仅是立身之本,而且还是立国之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个人修养来说,仁可以说是私人道德;就国家层面而言,仁又是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亦即道德、人伦、政治都可以集于一个"仁"字,三者也可熔于一炉。看起来,仁学就是孔夫子开出的一剂灵丹妙药,几乎可以包治百病。所以,孔子的仁学能够使家事与国政一致,暗合了每一个专制君王心目中的家国体制。 从《周书》、《周礼》等典籍来看,周代人比较注重的而且擅长的就是官制、礼乐、刑法、农业、教育等制度。封建天下到了周代已经相当圆熟,典章文物琳琅满目,与其前朝殷商时代判若云泥。实际上,夏商前期,记载阙如,只是传说其政治崇尚宽简,而孔子从中提炼阐发出仁爱原则,又合乎周代之礼,所有政治思想皆可纳入其中,可见"仁学"是孔子的独创,繁盛于孔门之后推衍天下。 仁学治国,君子教化 孔子的治国之术,萧公权先生将其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养;二是教;三是治。 养教的工具是"德"和"礼",治的工具是"政"与"刑"。 孔子认为,养民是第一要务,也是仁爱思想的一种表现。所以,博施济众被孔子认作是圣人之业。从政做官的好坏就是看他们是否能够体恤下情,所谓"裕民生、轻赋税、惜力役、节财用"。 孔子的养民论,是以民生富足为目的,但又认为人民做到了自足即可,丰衣足食而不是财富的多寡失衡。所以他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自给自足就可以了,不能使民众的贫富悬殊太大,――可以向富人多征收一些赋税,"轻赋税"是面向一般平民百姓的;官府征用民间劳役,也应该好好珍惜而不能杀鸡取卵,类似于今天说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而政府本身应该节省财政支出,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繁荣。 不过,在孔子看来,养民是国家的必要政策,但还不是最高政策。国家的目的固然要使属下的人民丰衣足食,更重要的还是提升人民的美德与品性。――这是孔子要求做官者的教化之责,所以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间,孔子更在乎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没有这种相互的信任,政府也将没有立足之地。 教化也是源于仁学。孔子认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身立德之功仁者既已有之,就应该成人之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受到同化,唯有如此才能至善归仁。――这就是"博施济众,天下归仁"的内涵所在。教化济民不仅仅是孔门的治国之术,也是他们的使命。因为孔子认定,接受过"君子政治"教育的做官者(君子儒),其德行与才智是远远要高于民众(小人儒)的。 孔子的教化之道,首先是以身作则。他认为,从政做官就是力行仁学原则,"仁"是官员修身的起点。"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修身以正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收效最快而且成功的治国之术。如果可以以身作则的话,那就可以"不令而行",甚至"无为而治"了。 实际上,从《论语》中的对话也可以看出,孔子平时传授给弟子的,多半就是这些教化民众的治理之术。他心目中的教化之术注重培养个人的品格,并不注重智识与技能,即使是那些射御之术也只是熏陶人格,并非强身健体的锻炼,更没有谋求生计的考虑。所以孔子的仁本政治对于后世那些终身未能获得仕途的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尤其是落魄之后容易掉入到游民群体之中,成为颠覆社会的力量。――这大概是孔老先生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现代政治认为,政治不外乎治人和治事。孔子秉持的观点则是"政者正也",认为政治就是教化人民,既不是治人也不是治事,政治等同于教育,君主与老师一样。这大概是因为孔子教书先生的身份使然。国家官学本来就有庠、序、学、校等,大概孔子要将政治机构看做是培养全体国民人格的伟大组织吧? 孔子的治国之术还有政刑之道。他的所谓"政刑"无非是典章法令以及文武方策。孔子大概相信,教化之功可以收到无为之效。但是,他也相信,人类天赋参差不齐,天资聪慧的与禀性愚钝的总是存在。天下百姓之中,不能教化和教而不化的榆木疙瘩也的确不少,所以国家不可能废除法令、惩戒作奸犯科之人。但孔子仍然觉得政刑之功实在有限,只能充当弥补连教化也无能为力挽救的顽冥之徒,充当辅助教化的工具而已。可见孔子的治国之术天然地倾向于扩大教化、缩小政刑。 思想毛坯,管理阙如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孔子在世的时候,因为教书、编著获得了一些名气,行走于列国之间叫卖他的那一套标榜仁义为本的政治思想,想要捞一个一官半职实现他的治国理想。但现实却很无情,并没有得到哪一位君主的青睐,所以始终还是没有诉诸制度的设计,也就没有像样的管理制度问世。也就是说,孔子只是提供了一大堆思想的毛坯,杂乱不堪,而且最终还没有成型,所以后世的儒生将其解释得歧异互见。这也并不奇怪。 实际上,孔子这一套以"仁学"为主旨的治国之术恐怕很难付诸制度的设计,因为太主观了,没有标准,而且难免自以为是,又是一家之言。貌似轻松的坐而论道,若要行之于实实在在的管理就有点勉为其难。萧公权先生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不过是"仁治"与"从周",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孔子希望治国者都是民众的道德模范,能够以身作则,做全民的表率。这在当时就行不通,诸侯之间没人理睬;后来也只是读书人做官以后标榜的口水,很快就流于虚伪。所以,孔夫子难免和柏拉图一样被人讥为堂吉珂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化为理想的泡沫。 民国时代,重读经典的梁启超在其所著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做了如是断论:"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不过,仁这东西,作为私人道德并不好衡量;作为社会伦理与治国原则又太笼统,既然不能行之于法,光凭道德鼓吹当然无济于事。先秦之后,法家抢了儒家之先,稳坐了一段时间的宝座,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更多阅读
第6节: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2)
系列专题:《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然而,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的过程中得大于或者至少等于失。不然,人们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第6节:转变角色,从员工到老板(2)
系列专题:《青睐或淘汰:谁是企业最受欢迎的人》 作为一名员工,为企业赚钱是一种责任。如果你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有所发展,并拥有一份可观的薪水,就必须牢记,为企业赚钱、为企业赢利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毕业后,杜丽丽找到一份销售
第6节:会说话,拿订单;不会说话,业绩惨淡(2)
系列专题:《金牌销售员常用七大说话秘诀:会说话拿订单》 在不恰当的时候说不该说的话,是推销员哈灵顿与客户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 会说话,就是把话说到点子上 会说话,拿到订单;不会说话,得罪顾客。那些业绩惨淡的推销员,并非不想
第6节:压力走,免疫力自然来
系列专题:《黑幼龙:卡内基解压方程式》 压力走,免疫力自然来 相对地,也有许多研究证实,当一个人解除情绪压力,丢开忧虑烦恼时,免疫力会变强,身体变得更健康。 拥有一颗开朗的心,积极正向的态度,对于疾病的治疗——包括癌症,常出现惊
第6节:注重细节,通向成功的阶梯(2)
系列专题:《迁升宝典:优秀员工必备的10种能力》 ※ 你是否认为不必要在一些小事上浪费无谓的时间?你怎么看待那些总是关注小事的人?你会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没有出息的表现吗? ※ 你身边有因注重细节而成功的人吗?如果有,你认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