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以儒攻儒,不拘其古(3)



系列专题:《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管理治国》

  与张居正一样,吕坤也信奉致用论。认为一切与"国家之存亡、万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无关的性命之论、天人微窈之说都和学者没有干系,学者就应该以身济世,否则就会偏离圣人之道,落入"为我"的异端。因此,致用是学者治学的天职,而伦常则是他处世的准则,即使朋友之间也得讲究,所以君父之尊更要将伦常摆在第一。不过,吕坤的尊君论还没有完全脱离贵民之说,他认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故夷齐非汤武,明臣道也。此天下之大防也,不然,诸人乱臣贼子接踵矣,而难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此天下之大惧也。不然,则暴君乱主接踵矣,而难为民。"――尊君贵民。看来,他的尊君论是"民以君尊而定,君以定民而尊",定民是目的,尊君是手段。这一说法传承了孟荀两者的衣钵,既合乎张居正的"尊主威"又合乎方孝孺的"明君职",显然要比张居正圆滑得多。

  吕坤还以"势利论"解释君民关系,"帝王者势利之主也。天下之存亡,国之治乱,民之生死在势利",而势利之间有五种,一是"天下皆趋于利,而无势以禁之则乱"――以势制利;"帝王之御世也,利在下,势在上。利欲公之天下,势欲搅之一人",不过,如果"利在上,势在下,亡道也"――势利分享;"天子以势统驭百官,百官以天子之势布政令以行其德意,万方黎献懔懔奉法若训而一毫不敢肆焉者,有操其势者也。势在臣则劫,势在百姓则亡"――搅势必专;"天下之利,天下之所以相生相养者也。天不立君,君不建百官,则天下之利归豪强,归贪暴;而豪强贪暴者专利,则生势以役群众而分天子之权。贫无赖者失利,则相聚以求所欲而启天下之衅。是利不可不均也"――分利必均;"得天下者因天下之利而匹夫为天子,守天下者专天下之利而天子为匹夫。是利者势之籍也,利去则势亡","故天子者衣租食税而已,足以供军国之需而已,不专天下之有。建官分职,以人自有之利而使各有其所有,而又使利于有天子以保其所有,虽万世君可也。故曰利当公,利当在下"――君不专利。因为"匹夫者天子之所恃以成势者也。自倾其势,反为势所倾"。

 第21节:以儒攻儒,不拘其古(3)
  君主之所以得尊,是因为民众服从。――这是"君治民享"。吕坤认为,"民自饱暖之外无过求,自利用之外无异好",然而,"民情甚不可郁也。防以郁水,一决则漂屋推山;炮以郁火,一发则碎石破木",高压政策不足以为治,所以反复重申孟子顺民之论。――这算是给专制君主的一个当头棒喝。吕坤生逢张居正执政之时,亲眼见到刚严有为之治并不能扭转时势之弊。吕坤虽然推崇致用之学,但他最后的政治理想还是希望无为而治。他认为,君主专制在秦代的奠基就是劫民愚民政治的开始,与张居正开辟混沌的言论恰恰相反。

  明代270余年,苛政弊政之多前所未有,罄竹难书;而用刑之狠与秦代不相上下。科举八股,束缚思想,败坏人才;理学末流,山穷水尽,愈见僵化;士无廉耻,骚扰乡邻,民不聊生。正是君主专制抵达巅峰之时,思想的反拨已经勃然而兴。王阳明(1472-1528)开启先河,李贽(1527-1602)紧接其流。这一股强劲的思潮发端于儒学内部,不拘其古,以儒攻儒,在思想上几有颠覆朱学之势,而在政治上倒没有多大的作为,毕竟还在体制之内;如果没有舍身成仁的信念,也就无法冲破君主专制的罗网。

  王阳明的政治动力始自于孟子的"尧舜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所谓仁心为本,而施之于政就是明德亲民。他推崇唐虞三代的理想,主张的是心术而不是制度,认为后世君主借鉴他们的治国之道,没有必要拘守他们的制度,需要"因时致治"。他认为,治国不能心存功利,否则貌似儒学,而实际上却成了强盗的霸术。

  王阳明的治国之术没有什么新意,为人称道的是地方乡约、社学保甲之类。据说他所拟定的《南赣乡约》是明代乡约的最早范本,条分缕析,内容详密,不过也是政府推动之下的乡村组织,没有地方自治的本意。他的治国思想以《孟子》和《礼运》为蓝本,针砭专制也没有多少新意;而其学说则向西汉以来的儒家正统发起了挑战。

  其前,曾有儒者陈白沙打破朱学的藩篱,认为"求至道在己心"。王阳明的"心学"接续了这一余脉,因而有了"学贵得之心"的想法,虽然被庸俗的儒者视为异端,但却成了阳明学说接续孟子"尧舜说"的内核。所谓"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外在标准顿时失去了权威,言语行为都由个人自决。这一"良知说"其实就是倡导个人平等、自由与解放的先声。

  王阳明的"良知说"实际上打破了惯有的偶像,也撼动了儒学传统思想的权威。其论不仅被朝廷官吏视为邪说,也被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斥为不守孔教一仁心裁:"得则是,不得则非,其势必自专自用";然而王学兴起,蔚为壮观,受教者多为平民下层,据称是秦汉以来少见现象,晚明诸儒则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王学的威胁。到了王门后学宗师之时,阳明心学已成了解放思想的武器,而后来张居正毁书院禁私学的动机也源于此。――这与其同时代的德国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1483-1546)极其类似,简直就是冥冥之中东西方个人自由解放之论遥相致意。

  李贽是王阳明左翼后学的弟子。晚明之时,权臣宦官专国,道学酸儒持政。李贽尤其憎恨程朱理学,认为道学家讲道德说仁义,不仅无能而且无耻,假道学则更为可恶。他承袭宋代儒家功利派之说,认为正义必须谋利。其反理学的根源,一是出于自由的天性,二是深受王学影响。李贽敢于弃官削发漂流四方,怀抱逍遥之志,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企图相比,李贽"弃天下如敝屣"。

  在李贽看来,学贵自得,个人就是真理的权威。"人之求道,犹之掘地而求水也。然则水无不在地,人无不载道也审矣"。至于世人无法觉察自己,那是因为他们拘古崇圣,信经书,囿道统。"人之所以终不成者,谓其效颦学步,徒慕前人之迹为也"。拘古之弊阻碍了个人思想发育,丝毫不敢有新的创见;而崇拜圣人,则使自己的心得思考毁于自卑心态。就好比孔子是儒门始祖,但是后儒都绕过了他,往往推尊孟子为儒家的道统,而又不得不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的偶像,下笔撰文时还得比照一下孔老夫子所说的每一句话,看看有无脱轨之论,语气是否平和公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1357.html

更多阅读

第20节:以结果为向导,优化工作流程

系列专题:《青睐或淘汰:谁是企业最受欢迎的人》  以结果为向导,优化工作流程  落实责任的本质就在于获得结果,实现预期结果;没有结果,一切过程都毫无意义。所以,在工作中必须树立结果心态,强化“结果导向”。只有树立了结果导向,优化工

第51节:以包容之心,回馈这个世界(3)

系列专题:《关系决定命运:不抱怨的世界2》  他拄着拐杖,稳了稳自己的身体,微笑着对我说:“威尔,没有我的牢骚,这世上的抱怨也已经够多的了。这世界给了我那么多礼物,而在它运转的过程中,不再给它增添牢骚和抱怨,就是我能回馈它的最大的礼物

第49节:以包容之心,回馈这个世界(1)

系列专题:《关系决定命运:不抱怨的世界2》  以包容之心,回馈这个世界  一年夏天,我在自家院子里修剪着草坪。那天很热,我从草坪最外围开始一圈一圈推着剪草机,剪完一圈我就会把剪草机往里移动,再开始剪下一圈。这样过了一会儿,我突然发

第21节:常思自身能力,不看阅历看‘时价‘(1)

系列专题:《成功的砝码:二十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10 常思自身能力,不看阅历看"时价"  欧美职员,常以"时价"论英雄  所谓股价,即使是面额50日元(约合人民币3元多――译者),认购者越多,股价就越高。反之,抛出者越多,股价就越跌。也就是

第21节:抓住时机的人,错过时机的人(21)

系列专题:《看准时机:抓住时机的人,错过时机的人》   (1) 观察力  对于领导的指示,部下们每天都很认真地去执行,而且都相当疲劳。这些从表情中都可以察觉到,这时候提出转换方向,下属们很可能会灰心丧气。  (2) 预测判断力  “现在道歉

声明:《第21节:以儒攻儒,不拘其古(3)》为网友孤影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