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中世纪时代的阶层分化



系列专题:《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管理治国》

  中世纪时代的阶层分化

  中世纪欧洲的封土建国制度与周代的封土建侯制度极其类似。唯一不同的是,周代的封建制度足足早了中世纪2000年左右,基督教教会竟然成了与封建王权平行的力量,而且教权凌驾于王权,让世俗政权极其恼怒却又无可奈何;而周代虽然也信奉君权神授,但至少没有基督教这样的太上皇指手画脚,只是把一套礼仪制度演练得煞有介事,好像久而久之就可以以假乱真似的。

  历史学家将1050-1300年定为中世纪盛期,认为此前一直落后于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到了1300年突然超过了它的对手,甚至可以和当时的中国媲美。原因是西欧此时有了第一次"农业革命",粮食有了富余,人口迅猛激增,城镇陡然膨胀,为以后的"城市革命"做好了铺垫。――因为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使欧洲的经济重心退回到了农村。

  经济重心退回乡村之时,欧洲的文明重心已经从地中海转向了欧洲北部地区。直到1050年左右,西欧最富裕的乡村庄园里,农民仍然没有锄头之类的农具,几乎是徒手从大自然中抢夺粮食瓜果菜蔬;而中国的铁制农具问世于春秋时代,铁锄、铁斧等开始运用于农业,战国时代推广到了岭南以北地区,又比中世纪的欧洲早了1800年左右,只不过秦锄汉犁持续了两千多年也没有什么改进。

  欧洲的第一次"农业革命"中,重犁是最重要的一大突破。罗马帝国时代只有一种轻便而应用还不普及的"浅犁",只适合于地中海地区的薄地;而从英国南部到乌拉尔山脉的欧洲北部地区是肥沃厚实的冲积平原,只有重犁才能翻耕深地。没有重犁的发明,北欧的开垦和耕作也就无从谈起。有了重犁之后,就有了庄稼精耕轮作的"三圃制",而不再需要抛荒土地了。――土地的使用效率随之提高了不少,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此外,中世纪磨坊的使用也节省了不少人力,除了碾磨谷物,还可以用来榨油、拉锯、加工布匹、酿造啤酒、锻打铁器甚至捣浆造纸――纸产于中国,流传于伊斯兰世界,此时的磨坊又将其提高了一大步。

  不过,即使到了中世纪盛期,乡村社会还是围绕着领主坐享其成、农奴卖力干活的庄园制度循环往复。庄园制度是封建分权制度之下的一种经济制度,农奴耕种的是领主分给的土地,向领主无偿提供劳役、定期缴纳赋税或租金之后,多少还有自己的一点收益,住的是自建的茅棚,甚至还有自己的小院,比奴隶的处境要好得多。――中世纪农奴的命运比罗马时代的奴隶要好一些,甚至可以以财产赎得自己的人身自由。领主则坐享租金、徭役,生活富足,还可以自由地巡游各地。

  这一时期的贵族,基本上已经褪去了以前粗野残暴的武士形象,基督教教会的约束多少使乡村和城市更为有序,替代了过去尚武斗勇精神的是骑士制度,譬如马术和比武。习俗的变更也使得贵族讲究起仪式来。1100年以前,贵族的房屋都是木头结构的,往往容易因为烹调或取暖而遭火焚毁;1100年以后的城堡则通常是石头建造的,因为有烟窗和壁炉而显得更为精巧和气派。

  庄园经济一般是自足的,很少与外界有交易。不过,农奴成为自由农之后会将自产的粮食或鸡蛋拿到集市出售,换回一些日常用品;而规模较大的商人则慢慢有了自己的骡马驮队进行长途贩运,贸易越做越大,城镇也逐渐繁荣起来,商人和手工业者会聚到了城镇,然后挺进到了城市。――这是所谓的中世纪"城市革命"。实际上,经济上的活跃原本是城市成长的原因,而城市的规模则因此成倍成倍地扩张。――尽管商人们在中世纪的社会秩序中并没有自己的地位,因为没有古老的世系,也不熟习骑士的生活方式,只有组建行会保护自己的利益,时常被土地贵族轻视,而且教会也反对商人们平时放高利贷以获取不当之利的行径。

  中世纪盛期的"城市革命"中,新城镇是经济勃兴的动力,意大利的城市政府领先于欧洲各国。据史料所称,那时候就已经尝试推出了税收、档案保管以及决策的公共参与等一系列新制度,政府管理技术层面领先于欧洲各国,而行政管理职能也逐渐走向成熟。而与之同一时期的两宋王朝,政府除了延续秦汉政制以来照常征收的赋税,并无公共事业服务,文官官僚制度仍然紧抱着儒学教条,纠缠于理学与功利两派相互持续的辩论之中,所谓"文恬武嬉"是也。

  ……

  与中世纪之前欧洲的各个年代都不相同,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诸子的治国之论一直强调"轻税赋"的策略,也有或笼统或详尽的政见;墨家在民生方面也有类似的节俭国用的原则,为的是减少君主无用的消耗;管子虽有顺民心之论,而其本意不过是牧民而已;法家商韩诸子一贯推崇"重刑严罚",奖农励战,目的不只是富民,而是为了尊君强国,争霸诸侯,雄起于中原。

  显然,诸子各家的帝王之术或多或少都是维护君主的私人利益,文化人纯属仰人鼻息的帮闲阶层,对赋税的去处没有明说,而君主征收赋税取之于民之后还应该用之于民的策论几乎阙如。像公元前256年,战国时代秦国昭襄王的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排灌工程,以及水工郑国受韩非之托为秦王献计修建的郑国渠――耗时10年,为了拖住秦国的十万大军――也屈指可数。――这都只是为了稳定乡村社会的农田灌溉,而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几乎没有出现过。

  秦汉之后表儒内法,即所谓"法家化的儒学"主导了两千多年来的皇权专制帝国。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帝王之术至此已经零落无几,不再有复兴的奢望;明末清初之时顾炎武尚且认为周代封土建侯之前仍可算是圣人的"公天下",而周代以降都不过是君主一人之"家天下"而已,所以孔子持有"天下为公"的复古梦想。近代康有为再次阐发"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小康之说,其君主立宪之论认为,一国之君应该众望所归,而且应该担负起公共保全、人民安乐的责任,所谓"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

  然而,君主与皇帝不过是视国如家而已。既然是"家天下",就没有多少公共服务的理念。只求子孙后代万世为皇,哪里还管天下百姓的死活。历代君主几乎被法家的尊君扩权理论宠坏了,类似罗马帝国那样的公共权力机构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从民间征收过来的赋税只揣在自己的腰包里,供君主与官府调遣,即使大兴土木也只是皇宫陵寝之类的建筑――生死都给自己安排好了。除了有利于官方统治需要而传播信息的驿站与官道,就再也没有为民众提供过方便的公共服务。

 第34节:中世纪时代的阶层分化
  孟子的民贵说被历代王朝束之高阁之后,官僚士大夫的亲民策论就再也没有起过有效的反拨,除了王安石变法。儒家的以德治国只有道德戒条与礼仪,根本就没有界定过君主之于人民的义务,只是力求如何"裕民生"而已;以君臣父子等安排个人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使社会安定有序;即使定有法律,那也只在万民之上君主之下。不像罗马法那样,即使君主也只能在法律之下,决不能使之凌驾其上,否则就是暴君了,人们可以推翻。

  秦汉以后民国之前,民间缴纳的赋税、派征的劳役只是为官府和君主无偿奉献,风调雨顺时民众纳税缴租尚可忍耐,而碰上天灾人祸仍然照常的话,那等于自己赖以活命的口粮也得上缴,普天之下岂不就是一堆干柴了?――只差一根导火索了。实际上,即使灾荒饥馑的年头也照常收税纳贡,实在罔顾了民生之艰难。一旦有人举事暴动,那么嚣张跋扈的官府也就只有随之轰然坍塌。然而,一治一乱之间竟然一直没有根本的扭转,千百年来就在如此轮回的循环中周而复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1345.html

更多阅读

第34节:把你的想法灌输到你的潜意识中(12)

系列专题:《成功的秘密:墨菲心想事成法则》  31  主动出击  朋友S子小姐目前作为一名自由平面造型设计师活跃于广告界第一线,但她也不是一帆风顺走过来的。  从高中时代就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的她在其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一所设计

第34节:小老板的生意经(34)

系列专题:《45个赚钱诀窍:小老板的生意经》  老李听了,不由暗暗点头,看来书上的理论是没有错,但如何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还有一段过程。  老莫心得:  做生意和打仗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打法,有的人喜欢硬打硬仗,有的人喜欢迂回进攻。

第34节:大易的功能(6)

系列专题:《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  (3)选择合理的方案:在各种可能的措施当中,选择一种合理的措施。  (4)评估改变的结果:适时评估执行方案的有效性,并以此作为下一次改变的重要参考。  从任何一个程序来看,都不外乎象数理的

第26节:数字时代的注意力(5)

系列专题:《打败分心与焦虑的魔方:注意力曲线》 几年前,当沃尔特.克朗凯特报道晚间新闻时,他是观众唯一的关注,新闻内容由他口中缓缓道来。而现在呢?我们观看具有高度视觉效果和图形的新闻头条的同时,屏幕下方移动框的最新消息在整个屏幕

第22节:数字时代的注意力(1)

系列专题:《打败分心与焦虑的魔方:注意力曲线》  第三章 数字时代的注意力  《纽约时报》周末版中包含了很多的信息,一期报纸的信息可能比17 世纪的英格兰人这辈子接受的信息都多。  ——理查?伍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   数

声明:《第34节:中世纪时代的阶层分化》为网友不在联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