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析中国皇朝管理:黄色管理》
第二节 创业领袖:企划能力与人格魅力 一、企划能力:竖起开基创业的旗帜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这句话,随着央视栏目"赢在中国"的热播而广为周知。这句话对创业的描述非常形象生动,也很鼓舞人。栏目程序的设计基本是循着创业的实际历程:首先观察选手对创业形势的把握和对自我的定位;再就是审视选手的创业战略,其实就是考察选手的企划能力。对形势把握的好,自我定位的准,提出的创业设想就较为切合实际;企划能力较强,提出的创业战略就具备说服力,带有煽动性。因为,战略在创业阶段实际上起着旗帜的作用,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尤其在实力不太强的起步阶段,毫不夸张地说,旗帜就是一切。因此,创业的第二步,就是为创业制定指导方针,为开基奠定理论基础。 制定正确的战略,前提条件是知"天时、地利、人和"和"知己知彼"。从中国古代皇帝创业历程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现代管理中战略制定之前的"SWOT"(即: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实际就是"知己知彼"的洋名。"知己知彼"为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前提。实际上,分析整体态势和敌我力量对比与正确制定战略是一体的,我们将其分为两个步骤,不过是为了分析上的方便。刘备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隆中对就是一个分析整体态势、准确定位自我,并为开基制定战略的有机体。当时北有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有孙权占"地利",依靠长江之险;而西川刘璋暗弱,不是一个守成之主。诸葛亮给刘备的总战略是占据荆州,西进西川,北让曹操,东联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以图匡复汉室。刘备坚持这个战略取得了创业成功;后期为给关羽报仇,放弃联吴制曹战略,直接导致蜀汉一蹶不振,就可见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

所谓战略,就是为指导组织达成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的总纲领。组织在创业阶段,唯一目标就是建立自己的王国。确定了目标,就要有一个实现目标的总体计划,这个总体计划就是战略。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三分天下"就是指导刘备集团实现目标的总战略。汉高祖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西避汉中,积蓄力量,以待反击,就是刘邦集团这一时期的总战略。明太祖朱元璋接受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朱元璋集团的行动战略。这些都是成功的战略。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一如前面提到的隋末李密的"反隋盟主"战略,非但不如己愿,反而丢了性命。一个失败的战略,根子在于对天下大势和敌我力量的错误判断。所谓"违天不祥",意思就是误判局势,进而战略错误,终致失败。 战略对于创业的重要性极为明了。首先,战略为组织成员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实现目标的明确路线。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可能导致组织内部相互冲突的目标和相互矛盾的行动。其次,战略使得组织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在正确战略的指导下,组织内部遵循共同的原则行动,将形成"1+1>2"的合力效应。因战略正确而取得胜利的帝王不胜枚举。刘备在邀请诸葛亮之前,由于没有正确的战略,行动总体上是无规则的运动,总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后,刘备集团立刻就体现了高效的战斗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战略对头,所有的困难都不构成障碍;战略不对头,所有的困难都将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原本是自己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