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解析中国皇朝管理:黄色管理》
第二节 守成领袖:高瞻远瞩 创业成功之后,组织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天下大乱转变为百废待兴、民心思安;由原来的处于一隅转变为统治全国;由原来的一致对外转变为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相应地,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由原来的创业打天下转变为开基坐天下;战略手段由原来的马上打天下转变为座上治天下;而这个战略意图的实现需要通过制度稳定下来,形成规范性的行为准则。 那么,主要由谁来应对环境转变、主导战略转轨?对这一阶段的领导核心有什么素质上的要求?他又是如何实现这个意志的呢?实质上,这个问题是对我们前面提出的由创业集团成功转变为守成集团的进一步解释,也将解决基业长青的问题。创业阶段,领袖具有吸引人才和统领集团作战的个人魅力。但是,能够成功创业不一定就能够开万世之基业。皇朝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及时转换战略目标;而目标能否成为现实,能否做到基业长青,还在于组织领导者是否高瞻远瞩。所谓谋一隅者不足谋全局,谋一时者不足谋万世,外部环境变化之后,如果领袖素质不能及时跟进调整,创业的成绩很可能就在短期内丧失,成为"短命王朝"。 优秀的创业者在创业阶段可谓"无往而不胜",创业时期的胜利使得这些创业者高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志得意满,往往不能冷静地考虑现实条件的变化,仍然抱守创业时期的经验,不及时调整自身的素质,也就不能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这是导致"短命王朝"的主观原因。 历史上的短命王朝,诸如秦朝、蜀汉、隋朝、五代各朝。这些王朝的开基者,在起步阶段都是一方豪杰,能够脱颖而出,统一天下,至少能够占据一个区域。秦始皇在创业阶段不仅能够团结人才,而且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秦国人才济济,李斯、尉缭、王翦、王贲、蒙毅、蒙恬等都是文韬武略;秦国各项制度又都是着眼于军队的战斗力,功必赏、罪必罚,军令严明。秦国扫平天下的战略也较为得当,远交近攻的谋略使得六国难以团结一致对付秦国。其时,六国的领土五倍于秦,军队总兵力十倍于秦,秦始皇仍成功统一六国。然而,秦朝又是典型的"二世而亡"。秦朝短命的原因,可以从领导者的必备素质和战略意志两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本人变得骄傲狂妄,专制独裁,任奸拒谏,不信大臣,不亲士民,成为脱离万众的孤家寡人。而秦二世胡亥更是缺乏一个守成君主的应有素质,信任宦官赵高,不听朝政,杀戮良臣。司马迁在《史记》中形象地描述了秦始皇的狂妄之态,"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于之侔"。其次,秦朝开基之后,战略总方针没有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修正,秦始皇父子完全抛弃了"安土息民"的正确战略,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封山封仙,横征暴敛,法繁刑酷,中外咸怨,天下寒心,以致二世就土崩瓦解。秦二世胡亥在位之时,全国男子不能耕种,都被征调去修长城、建阿房宫;妇女不能耕织,全国道路上充满刑徒。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而陈胜、吴广之起于大泽乡,刘邦之起于芒砀山,都是在路上,押解刑徒的路上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