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16)



系列专题:《经济自由的全球化: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简短地说,有充分理由认为世界银行高估了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同时低估了减贫的幅度。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必然意味着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平等状况有严重恶化。这在逻辑上是有可能的,因为有许多穷人居住在非常落后的邦里,如北方邦和比哈尔邦。但印度政府自己的数据并不支持这个猜测。我们可能不会像巴拉那样过于乐观,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1993年购买力平价)的人口的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44%下降到2000年的13%。但印度乃至整个世界的贫困状况的减少幅度,很可能要比世界银行估计的大得多。

  不消说,这样的看法很多人并不接受。与萨拉-伊-马丁同样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托马斯·波吉(Thomas Pogge)和桑贾·瑞迪(Sanjay Reddy)认为,如果说世界银行的数字不够准确的话,那也是因为估计过于乐观了。他们特别指出,用这样一个测量标准(按1993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每天生活费低于1.08美元)比较世界各地的贫困,犯了三个方面的原则性错误:第一,世界银行采用的国际贫困线"并不能满足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因此,"这样的贫困线对贫困的估计毫无意义";第二,"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没有考虑人类需要的基本资源的估值";第三,"现有的对于贫困的估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它们对于许多基本参数的数量变化非常敏感,其依靠的数据又非常有限甚至完全缺乏"。

  我们先承认大部分批评的合理性。很显然,在把各个国家的数据转换成购买力平价时,购买力价格本身就是反映经济体平均水平的数据,并且每年都在变动。所以客气点说,这是个比较粗略的简化做法。同样,每天1美元的标准本身是基于主观判断,对于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含义。的确如波吉和瑞迪所言,按照购买力平价换算会涉及许多非贸易的服务的价格,将导致对穷人的真实收入水平的估计出现较大并不断扩大的误差,因为后者消费的产品的比重一般高于富人。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应该设置更高的贫困线。同时,这可能还意味着贫困减少的幅度大于世界银行的估计。因为在高速增长的国家里,商品的价格通常会相对下降。

 第35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16)
  但主要的问题在于,对研究数据改进是否容易做到?波吉和瑞迪认为,这样的测算不应该采用主观决断的收入水平,而是针对必要的生活能力--卡路里和基本营养。他们提出,"人们需要获得一定的收入来避免贫困,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上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使用当地最合算的商品组合,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相关保证"。这个建议看来是符合人们的直觉的,实际上,长期以来的经验表明,在不同国家就贫困水平达成一致意见几乎没有可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1070.html

更多阅读

第41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22)

系列专题:《经济自由的全球化: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结论是,发达国家在过去20年以来出现了不平等扩大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的增加。不过即便如此,还需要留意如下两个重要的补充。  第一,如果这是事实,

第40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21)

系列专题:《经济自由的全球化: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收入的扩大,在其他高收入的大国中(例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并不那么明显,至少对全职员工是这样。但如果我们考察工作时间和失业率的情况,就

第39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20)

系列专题:《经济自由的全球化: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如果我们审视其他的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则会发现它们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方向不一。杜大伟(David Dollar)和阿特·克拉埃(Aart Kraay)在一篇知名的文章中指出,对外贸易促进了

第38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19)

系列专题:《经济自由的全球化: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我们再看看最有争议的指标之一:童工。从理论上应该认为,随着父母收入的增加,儿童数量的减少,预期寿命的延长,儿童应该更多地得到教育机会,而不是被过早送去参加劳动。令人高兴的是,事实

第37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18)

系列专题:《经济自由的全球化: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同时,发展中国家总体的婴儿死亡率从1970年的107‰下降到1980年的87‰,2000年的58‰。在东亚这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则从1980年的56‰下降到2000年的35‰。在南亚,婴儿死亡率从1980年

声明:《第35节:不平等带来的愤怒(16)》为网友时光取名叫无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