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草根到精英的奋斗历程:俞敏洪传奇》
从此,俞敏洪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恭恭敬敬地捧着小收音机,带着略显悲壮的表情收听英语广播,昏天黑地、不分日夜,连学校用来提醒学生该睡觉了的熄灯行为都被他直接跳过。一到熄灯时间,俞敏洪就跑到走廊尽头,继续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借用阿迪达斯一句广告词:“老天都感动得哭了……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很多年后,俞敏洪回忆起那段苦难的岁月,感慨地说:“班里的其他同学都说我当时听外语听得两眼发直,蓝汪汪的,像饿狼一样。”

渐渐地,收音机成了俞敏洪的“甜言蜜友”兼“良师益友”,唤回了他对英语的片片记忆,虽然微不足道,他还是喜不自禁。同时,另一个重大发现也使他倍感鼓舞,他发现词汇量不足才是把他和英语分割天涯两端的真正“元凶”,于是他再次毕恭毕敬捧起了单词书,每天苦背单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从传说中的愚公到今天的俞敏洪,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从来就不缺。因为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体力方面的差距都不大,而成败与否与当事人的态度和努力程度息息相关。 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每一分收获背后必定有一分对等的付出。生活的公平就在于对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予。 勤学苦练,日积月累,收音机和单词书的威力开始显现,俞敏洪终于可以一雪英语给他带来的耻辱。努力获得了回报,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理所当然,俞敏洪顿时陶醉在巨大的成就感中。不过,每次他一开口,那富有浓郁的家乡气息的口语立刻就让他清醒过来,恢复了理智,开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俞敏洪也承认,人和人之间的资质是有很大的区别,尽管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命,再怎么进步,也不能从最后一名跃到第一名。 其实,这就是学习过程中最让人郁闷也最不公平的情况。明明每天起早摸黑,像虫子一样在自习教室里啃书本,像马克思一样在图书馆里把地面都踩出两个深深的脚印来,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每天吃喝玩乐的天才们轻轻松松拿个第一,成绩单顺手一丢,继续玩乐,而自己却不得不继续躲到冰冷的小黑屋背单词。 的确,社会的残酷让我们在求学阶段只能坦然面对学习上天资不均的残酷,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学习成绩不好就说他笨,而应该意识到,学习不过是一个人成就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事实是,他的天赋也许并不在学习成绩上,而在其他方面。 一个成功的人,也并非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天生十足的禀赋,或者是一个在主流评价标准上有优势的人,而是一个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并利用它获得巨大的成就,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的人。 每个人都拥有“钻石宝藏”,那就是你的潜力和能力。你身上的这些钻石足以使你的理想成真,关键在于你是否只盯着别人的优势而不去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已。 俞敏洪发现班上有些女生好像有特异功能一般,不仅能把英语当家乡话一样随便听,还能从这些“家乡话”里分辨出哪些是山南的,哪些是山北的。俞敏洪就从来没有分清楚过,从自己嘴里吐出来的语言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他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里挣扎,痛苦无比。他不得不承认语言是依赖于天赋的,自己真的就是少了那根弦?他灵光一闪,自己也应该有根弦的,可那根弦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