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实际上,中国欧美投资公司是受我们之托参加竞拍的,这也是我们幕后运作的一次成功之举。 青啤此番在福建已经是第三次大规模并购了。2001年6月底,青岛啤酒曾以8 5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新加坡私人独资公司-第一家(福建)啤酒有限公司51%的控股权;同年7月10日,青岛啤酒又以7 000万元人民币全资收购了漳州五星啤酒厂;而今,我们又再投巨资收购厦门银城公司资产。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青啤非常看好福建啤酒市场,厦门又是中国东南沿海开放较早的城市,经济发达,啤酒消费市场兴盛,酒价较高。其次,收购厦门银城公司资产后,青啤就能一举占领福建省三个最大城市(福州、漳州、厦门)的市场制高点,形成三足之势,总生产能力将达到40万千升,相对当地竞争对手而言,区位优势很明显。 但是,福建啤酒市场虽然人均消费量大,但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由于流动人口较少,啤酒消费量的增量空间不大。当时,从产能看,全福建省约为200万千升左右,而消费量仅为110万~120万千升左右,产能已然过剩。福建惠泉产能为60万千升,雪津35万千升,青啤20万千升,就这三家啤酒企业的产量已超过市场需求量,而且青啤还正在对其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革,届时其产量可能达到50万千升,在这种情况下啤酒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青啤在福建市场采取的策略是收购当地企业,从内部打开缺口,这对福建本地啤酒企业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我们委托的中国欧美投资公司就租住在青啤大厦内办公,以前与青啤基本无业务往来,相互独立,此次青啤委托欧美投资公司参与竞拍是我们的一种商业操作策略。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家第三方公司出面竞拍收购厦门银城公司的拍卖资产呢? 第一,我们考虑到降低收购成本,避免青啤在与竞争对手同场竞价时拍卖价格被过分抬高;第二,基于第三方公司出面收购存在很大灵活性,可利用该公司在当地的资源尽快协调办理资产过户手续;最后,就本次收购而言,我们收购的只是厦门银城公司的拍卖资产,不承担任何债务,也没有安置职工的负担,相对来说是轻装上阵,收购资产后我们可以在厦门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公司,由新公司负责管理运营资产,这样的经营前景显然比背负重担要乐观得多。

以前我们扩张主要就看收购的价格是否够低,而很少考虑市场的开发成本和整合成本,我上任后开始要求重新认识"低成本扩张",要求改变某些我们原有的观念。要改变"有工厂就有市场"的观念,有工厂未必就有市场,我们应该用市场来控制工厂;要改变我们对资源的认识,并非只有我们口袋里的才叫资源,我们应该把视野扩大一些。除了我们自己拥有的资源,我们能够支配的资源也是资源。 我要求我们的管理层必须认识到,国际化的青啤必须在品牌优势下"用两条腿走路",这"两条腿"就是资本运营和整合,也就是外延式和内涵式发展。以前的青啤和中国大多数企业一样,过多地考虑生产经营问题而很少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在生产经营这个常规动作上,中国啤酒业最好的回报率也只有8%~10%,但在资本市场上运作,提高股本收益率,回报率就可达到20%~30%。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资本运作的内涵和意义。 2002年,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当年青啤预计并购的总资金仍然会维持在3亿~5亿元左右,但不一定由青啤一家拿。我认为青啤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靠品牌。品牌的力量太大了,但这些年来青啤的品牌资源没有利用好。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因此,青啤正在考虑利用品牌的资源与国际性大公司结成战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