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外向国际化"是指企业必须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不仅要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还要在国外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公司资源的最佳配置。 我认为,在"内向国际化"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青啤通过与AB的合作和在香港H股股市的上市,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运作的国际化。学习AB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向国际化的过程。在青啤,大家都知道与AB联姻很重要的一个意图就是与国际老大进行学习交流。过去,我们有点像井底之蛙,只知道自己在中国啤酒行业是NO.1,但如果放大到国际上看,我们的大和强都是不能与国际啤酒巨头相媲美的。 与AB联姻后,我提出了建立最佳实践交流模式的要求。学会交流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公司内各个专业领域都在积极地寻找需求,建立交流模块。我们每年都会选拔一批专业性强、懂外语的年轻人到AB总部去学习体验,他们白天穿上AB的工装跟随他们的专业人员在一线学习实践,晚上,白天的师傅则变成了徒弟,AB的员工们争先恐后跟我们的年轻人学做中国菜,更有甚者,把我们的小伙子请回家,亮一手给他的家人饱口福,中西方文化在青啤与AB寻求最佳实践交流方式的努力中相互渗透交融。在AB身上我们找到了国际化进程中的最佳参照物,而AB也从我们这里感悟到中国人的优良美德。 俗话说,最美味的鱼长在咸水和淡水之间。随着青啤与AB战略联盟的交流与磨合,两者不同的文化特征、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指引下,交融相汇、合流贯通、优化组合,必将诞生最优质的产品。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形成一种有青啤特色的管理智慧,这种智慧融合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是一种真正实用而有效的管理理念。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每一个企业来讲,都是品牌提升的巨大机会,而青啤公司2005年8月份成为奥运赞助商,这是我们在向国际化迈进的过程中抓住的又一个机遇。 奥运营销如今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一次,奥运赞助商的选择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形成了一种游戏规则,即每个行业选择一个赞助商。但是这次为北京奥运会选择啤酒赞助商时打破了传统游戏规则,建立了新规则:选择了百威作为国际啤酒赞助商,青啤和燕京两家作为中国啤酒赞助商,这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形式,也算是中国式的创新吧。 暂且不论这种赞助商的选择模式是否成功,从青啤和燕京两家来说,两家企业的品牌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品牌,既考虑了青啤的国际影响力及行业地位,也考虑了燕京作为东道主的身份,这种选择更有利地对奥运做了支持。 为了成为奥运赞助商,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努力。从2001年起我们就有这样的梦想,到2005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才获得这个资格。在这四五年的努力中,我们一直坚持向国家奥组委表态,一旦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青岛啤酒一定会争取成为啤酒赞助商。

成为奥运赞助商,首先要对奥运提供赞助。因此,如何利用奥运赞助商的资格,使奥运的平台和品牌与我们的品牌产生互动和关联,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考虑了四个"度":第一是事件关联度,使奥运与青啤的百年历史关联;二是使奥运与青啤的国际化关联;三是使奥运项目与青啤产品的"激情"理念关联;四是使北京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与青啤品牌主张"激情成就梦想"关联。奥运是一个演绎激情、释放激情的大型赛事,这一点全世界都可以感受到,而啤酒具有演绎激情、点燃激情、释放激情的功能,这种关联会使赛事更精彩,也会使我们的产品和品牌与赛事的关联度更高,从而使国际消费者在观看奥运的过程中,加盟到青岛啤酒的消费群体中,更好地解决青啤过去在国际市场上"叫好不叫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