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博弈圣经》
优先者会输,后选者一定会赢,因为两个人对局输赢各占一半。根据毛毛虫路径○87,优先者大半会输,从这个图形上可以辨别出来。在郭凯声编著的《数字的游戏》里骰子的奥秘一章中讲到:或许最不符合人类直觉的骰子现象是所谓的"非可递骰子"。做3个骰子A、B、C,其各面上的点数如下:

A:334488B:115599C:226677 在掷了许多次之后,骰子B掷出的点数平均说来将胜过骰子A掷出的点数。事实上,骰子B掷出的点数比骰子A掷出的点数大的概率为5/9。类似地,骰子C掷出的点数比骰子B掷出的点数大的概率也为5/9。那么骰子C掷出的点数平均说来显然该比A掷出的点数大了?不,恰恰相反,骰子A掷出的点数比骰子C掷出的点数大的概率为5/9。附图阐述了上述说法的理由。你可以用这样一大套骰子大赚其钱!让你的赌博对手任挑一个骰子,然后你再选一个可以压倒它的骰子(掷了许多次以后,你的骰子点数超过对手骰子点数的概率大于1/2)再重复这样赌下去,你将在所有赌局的55.55%中获胜。但你的对手却可以自由选择他认为"最佳的"骰子! 如此以来,决策人○5就犯了上面的错误,优先者失败,对抗者○6取胜。 362、我们看到的都不是物体的内在特性,全是物体的外表影像。从影像、数量到实质有两段艰难路程,谁先决策,谁就会出现困难、出现劣势、出现失败,这一切已是博弈的事实。当路线没走完之前还谈不上路线,当决策动作结束,上段路程已走完,博弈决策人○5主动决策的方向不可能是任意方向,而是只有一个方向。粒子行为链○12上的三条道路是人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三条路,在行为沼泽○40图上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为三条链。在博弈场里,还有很多书里,都展示了那些AB分叉图,指出X路径Y路径,当这些假定的东西说多了之后,就变成了博弈人的路径概念。这个没被证明到底存不存在的概念伤害了无数的人,而大家仍蒙在鼓里。到目前为止,分叉树在博弈中毫无应用价值,我现在讨论这些也很无聊,几乎和不说一样。我们应该从决策人○5动作的自身性质里去寻找想要的东西,尽管在深思的过程中会左右摇摆,动机也不时地变化着,中间不采用一个逼真的模型作为量具,单凭自己的空想去测量物体的真实位置,像我们把手比作一个长度的造型,走到一个地方去测量,中间其实早已变了形。手势只是一种符号,不能作为量具。决策人○5的博弈结果经过一种空间折射之后,再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影像。 363、一个人想更早地预知,就要先预警,也就是超出现实时间的意识猜想,也是危机预警。危机者则忙,安稳者不动。一个能找出自己更多缺点的人才是一个有潜力的人,是具有活动能量的人。一个国家的两党在总统之争中已借用了这个机制,这是从自然界借来的最高机制。各方面阐述的意见要有普适性才可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可以和自己的一部分想法相互矛盾,不能让多数人接受的个人矛盾观点就算是错误,疑病病人的动作就是这样。为什么一些科学的大发现在开始时被认为是错误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博弈的取胜中,把性质的优劣作为核心,我们不能把未来和现在一起陈述,心理状态不能完全当成物体,它也是伴随着物体的性质出现在意识中。意识状态被想象出来,而不能复制,决策人○5的决定,才是意识状态复制出来的影像,这种影像会创造出生物永动的奇迹,哪怕是虚的,也有实际效应。所以决策是影像,也是负像。同一或赞同的情感效果在序延○83的某一飞秒瞬间○26会堆积起来,达到量的极限才会释放,它的动作所造成的结果已被知道,这又是层级决策。在对手的反面,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准确知晓的自己的结果,只有对抗者○6那里可以证明决策人○5是负像,在日常事务的非明显的对局中,很难分清谁是决策人○5,谁是对抗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