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国际关系 基于建构主义的参与式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一、引言

  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指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的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的行为参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从而教会学生学习。[1]参与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事件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习得”是与环境交互的结果。因此,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各不相同,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建构主义的学习能真正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2]从而可知,必须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开放的环境和平等的关系增进师生互动,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现实中,参与式教学未被广泛采用或流于形式,忽视了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传统教学教师角色定位的问题缺陷

  (一)教学角色定位主次错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角色定位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室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两种教学角色间的互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知识存量相对较少且相对稳定的历史背景和固定封闭的教育空间、场所,强化教师的中心地位无可厚非,但如今信息和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多。因此,在高校课程的教学中,应正确把握教学角色的定位,教师应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学习。

  (二)教学过程轻重倒置。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编班授课制,课程教学模式中过于重视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教学过程是一种大容量、高密度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教学和学习评价中重视对理论知识点的识记和掌握,忽视知识获得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学习主体的建构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文社会能力的形成,造就学生高分低能、交际障碍等普遍现象。

  (三)教学手段欠缺灵活。传统教学过于追求教学资料的格式规范等表面形式。事实上,越多地参与实践或科研的教师就越忙。在这种约束标准设计的系列教学等检查下,与其冒着被“整改”或惩罚的风险,频频地加入来不及规范形式的最新东西让学生受益,自保恐怕是更明智的选择,即选择事先制作出尽可能形式完备、制作规范的一套教学计划、教案等来,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学生更难以能接触到实践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又何谈创造性的培养?

  三、参与式教学教师的角色新定位

  参与式教学表面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实际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一系列问题:如如何选择恰当的载体去设置参与热点;怎样激发学生的参与;如何参与;如何创新教学手段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重新角色定位。

  (一)角色新定位的全过程性

  实施主体参与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3]

  1.教师要担当设计师。

  (1)在教学形式设计中,教师要通过设计收集资料、体验分享、合作讨论、辩论、角色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目标、精选课堂内容和教学活动程序,打造高效主体参与式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以情境为载体,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作到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 基于建构主义的参与式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4) 在教学评估设计中,教师要设计过程性评估,注重学生的反馈评估,并注重评估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公平、客观、公正。

  2.教师要担当导演者

  (1)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提倡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主动积极参与调查、讨论、访谈、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管理建议等。在此环节,教师只能参与其中通过互动、点拨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让学生自主理解情境并作出适当回应,完成自主建构的过程。

  (2)但如果实践课都在课余,缺乏必要的教师的引导,就会流于形式。为此,教师可精心选择一些有讨论价值,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参与式教学,如课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独立与自治[4]。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讨论分析而展开,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全班学生小组-集体讨论。

  3.教师要担当监控者

  (1)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都决定了,教师应关注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通过全面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从教学目标与内容和学生具体出发,把握、监控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实施。

  (2)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应注重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全面发展,倡导他们在情感体验中学习。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思维、智慧以及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合作、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布鲁纳认为,实现教育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6] 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可视为参与式教学的核心。

  (3)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更多的培养训练。对那些羞于参与或不愿参与的学生,有意识地鼓励并创造更多的机会,安排针对性培养训练,通过自身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全面参与完成建构过程;引导、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改变他们独善其身的踊跃参与现象,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责任,与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对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积极情感,以及影响和管理他人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效果显著。

  4.教师要担当评估者

  (1)参与式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践的全过程,对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应给予同样的关注,要培养学生成果意识,对全过程的形成性成果给予正确评价。

  (2)让学生的内心情感、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在活动实践中得以充分展露和表达,教师应基于此作出引导和评价,使他们在主体参与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结论

  参与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注重所有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情感以及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参与式教学要取得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角色上全新定位,提高教学效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008.html

更多阅读

基于生活体验的“童真作文”教学探索 生活体验馆

人物印象——儿童是天真浪漫的,儿童作文也应该是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可是,很多孩子在作文时完全失去了童真童趣,毫无快乐可言。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特级教师方敏,心中一直有一个结。能不能做些什么,改变眼前的现状,让孩子回归天真

转载 苏联解体的“民族推手”:大俄罗斯主义的压制引发愤怒

原文地址:苏联解体的“民族推手”:大俄罗斯主义的压制引发愤怒作者:文史悦读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苏联政府常常忽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20年代末30年代初,斯大林不顾各民族的意愿和经济发展水平,强行搞农业全盘集体化,给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

声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 基于建构主义的参与式教学教师角色定位》为网友落魄潇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